本报记者 萧华 通讯员 胡美华
眼下,“菜篮子”的花头越来越透了,不仅品种繁多,而
且,有机、无公害、绿色等高品质蔬菜也纷纷上了百姓餐桌。种菜人的腰包越来越鼓了。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2009年我省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基本与上年持平,产值达257.8亿元,比上年增17.46亿元。蔬菜产值占我省农业产值的比重达29.3%,居种植业首位。从2005年开始,全省蔬菜总产值五年净增104.56亿元,递增了68.23%,占同期全省农业产值增长额的36.5%。蔬菜产业已成为全省农民增收和效益农业的重要增长点,这是近年来我省蔬菜产业坚持实施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发展策略所取得的重大成效。
项目推动提升蔬菜生产能力
作为“扩内需、保增长”的拉动项目,2008年开始实施的“蔬菜产业提升项目”,在优化我省蔬菜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保障蔬菜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内需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央和省两级财政的支持下,项目总投资3.1亿元,其中中央、省和实施县三级财政扶持资金近2亿元,实施主体自筹资金1.1亿元。“现在政策真好,搭建一亩钢管大棚需要1.2万元,但政府补助就有6000元,差不多一年就可回收成本。”瑞安荆谷白银豆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蔡庆贤高兴地说,这两年来,他的钢管大棚面积从5亩迅速发展到30亩,去年种植的大棚黄瓜每亩平均有2万元收入。
通过项目建设,我省各地新建高标准高质量核心基地155个,新建标准化钢管大棚8350亩,高效节水微灌面积2.812万亩,新型育苗设施3087亩,改善田间基础设施(沟渠)297740米,蔬菜基地生产能力明显提升,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优化布局形成特色优势产业带
近年来,我省着重抓住两个蔬菜特色优势产业带,即浙北和浙东南沿江沿海鲜菜、加工和出口蔬菜产业带,浙中、浙西南高山蔬菜和特色蔬菜产业带的建设,并继续优化布局。目前,浙北和浙东南沿江沿海地区设施蔬菜、出口蔬菜发展势头良好,西部和中南部山地蔬菜、特色蔬菜面积较快增长,高山茭白等产业颇具竞争力。两个蔬菜特色优势产业带覆盖杭州、宁波、温州三市市郊和42个县,蔬菜年种植面积844万亩,占全省蔬菜种植面积1015万亩的83.13%;蔬菜年总产量1511万吨,占全省蔬菜年总产量的83.39%。全省初步形成一大批特色鲜明、品种集中、规模较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开发了一批蔬菜特色优势品种,其中,我省的榨菜、茭白、花菜、西兰花等特色品种已成为全国区域性重点产区。另外,大棚芦笋等高效品种发展态势良好。
重点突出
设施蔬菜、山地蔬菜和出口加工蔬菜齐发展
我省的设施蔬菜栽培这几年发展较快。2009年,全省设施蔬菜达127万亩,其中大棚蔬菜面积为70余万亩,比五年前增加50%以上。嘉善、长兴、路桥、苍南、瑞安等县(市)已成为大棚蔬菜主产区,温岭、三门、鄞州、宁海、平湖、衢江、常山等地的大棚西瓜,建德、诸暨、奉化等地的大棚草莓发展迅速。
从2006年起,我省又把发展高山蔬菜调整为发展山地蔬菜,使其成为产业稳定发展的增长点和突破点。据统计,2009年全省山地蔬菜面积达145万亩,比上年增长10万亩以上,产值50亿元以上,成为全省继设施蔬菜、出口加工蔬菜之后的第三个发展增长点。同时,出口加工蔬菜也保持基本稳定,在遭遇金融危机的情况下,2009年蔬菜出口创汇仍达2.43亿美元。
科技支撑保障蔬菜质量安全
近年来,我省农业部门推出了蔬菜瓜果多样化增效技术,重点集成优良品种、设施栽培、节水灌溉、新型育苗、安全生产、高效模式六大关键技术,形成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通过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发展微蓄微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平原、山地设施蔬菜和标准化钢管大棚、蔬菜瓜果穴盘育苗新技术,推广昆虫性诱剂、频振式杀虫灯、诱虫色板、生物和植物源农药、生物有机肥等安全生产技术,推广设施蔬菜、加工蔬菜、粮菜间套作、稻菜轮作、茭鸭共育等高效种植模式和生态种植模式,进一步推进了蔬菜标准化生产应用面积的不断扩大,并在全省建成12个省级多样化增效技术示范点。如遂昌县通过示范推广频振式杀虫灯、性诱剂以及植物源农药等先进技术,开展高山四季豆标准化栽培生产示范,核心基地良种和关键技术覆盖率达95%以上,产品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
产业提升增强市场竞争力
我省注重扶持蔬菜生产、流通、加工和出口等新型产业主体,培育了一大批蔬菜专业合作组织和生产加工型龙头企业,蔬菜产业化组织化水平明显提升,并创建了一批具有一定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蔬菜地域品牌、证明商标,品牌效应凸现。目前,我省涌现出了瑞安梅屿番茄合作社、上盘西兰花合作社、仙居广度山蔬菜合作社等一大批蔬菜专业合作社;海通集团食品有限公司、中大新迪食品有限公司、金华爱斯曼食品有限公司、浙江银河食品有限公司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平湖凯宇食品有限公司、衢州市龙印农产品配送公司等蔬菜配送企业。创建了玉麟牌等西瓜品牌,以及石梁牌、天目山牌、武阳仙露牌、山啦牌、富顶牌等一批山地蔬菜品牌。
同时,我省已逐步建立起高效灵敏的蔬菜产销信息体系,为制定蔬菜生产计划和分析产业形势提供重要的市场价格信息依据。现在,我省的蔬菜既保障了省内市场的供应,又远销上海和苏南等地市场,为丰富长三角蔬菜市场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各蔬菜产区着力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蔬菜的市场竞争力,增强应对和预警市场风险的能力,确保产业持续稳定发展。近年来,在遭遇多次强台风、干旱、雨雪冰冻等特重大自然灾害和全球性金融市场危机中,我省蔬菜产业一直保持产销稳定,效益持续上升,未发生大的波动起伏,无重大的菜贱伤农和菜贵伤民情况出现,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顾循良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