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拂畲乡绿意浓。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在景宁县城镇乡村,爱绿护绿新招迭出,处处涌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
万亩山林“入托”
近日,景宁县林业局下设的生态公益林管护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在每个行政村设立护林小组,每村招聘护林员3-5名,承担行政村所辖的生态公益林管护职责。全县共招聘护林员800名,并在全县9个重点林区设立资源观测点。至此,全县110万亩省级以上重点生态公益林统一“入托”管护中心。
山林“入托”不仅可提高森林的生态效益,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该县还鼓励民间以委托管护的形式将自家的毛竹林、油茶园等经济林委托专业合作社或个人管护。近日,家地乡谢坑村村民吴根有与乡里的绿海山林托管专业合作社签订了山林托管协议,他高兴地说:“早就想出去做生意,但又放不下家里的几亩竹林。如今竹林委托给合作社管理,收入按托管人65%、转让人35%分成,既可以防止山林荒废,自己出去也没有后顾之忧了。”与吴根有一样,截至目前,该县已有2000余户农户将责任山“入托”合作社或个人,总面积达1.2万余亩。
居民热衷绿地“认养”
在景宁县鹤溪镇园丁新村内,绿树红花掩映着一幢幢整齐的楼房。园丁新村的住户——退休教师冯老伯经常抽空来到房前的绿地上,拔草、松土、施肥、除虫,乐此不疲。在绿地上,立着这样一块责任牌:冯宝年,65岁,认养园丁新村12幢楼前南侧地块绿地,花木15株,绿地340平方米,认养方式:直接管理。
在景宁,如今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以“认养”绿地的方式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笔者从该县园林管理所了解到,目前全县有21个单位认养绿地5700余平方米、树木2000余株;还有106位居民认养了1200余平方米的绿地和500多株树木。一些居民不但对住所附近绿地加以关爱,还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布置出一块块小型“植物园”。
古树名木“打点滴”
近日,景宁县林业局森检站几名技术员正忙着给大均乡梅山村的30余棵古松、南方红豆杉等古树注射综合营养液,并清理寄生藤及地表垃圾等,对古树进行综合性治理,从而改善古树抗病虫害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经调查,景宁现存古树名木8089株、78个树种,这些古树名木大多数处于生理上的过熟阶段或衰老阶段,其生长态势均有不同程度的削弱,抗病虫害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也大大降低。据该县林业部门介绍,去年底该县对所有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进行了一次健康大“体检”,结果发现60%的古树名木“精神”不振,长势虚弱,有些甚至已“病入膏肓”。
为此,该县从今春开始全面启动古树名木治理工程,根据各古树名木的病态特征,采取“挂点滴”的形式,注射不同药物,实行分类医治。据统计,今年以来该县已为古树名木挂注各类综合营养液4000余支,综合治理了5个古树群。 (叶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