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杨灯聪经历:原常年在外经商,2006年回台州后开始规模种粮,购买了农机,创办了工厂化育秧中心,提高了种粮效益。
我是台州市椒江区章安街道柏树里村
人,过去一直在河南经商。2006年,我回到
了老家。当时,由于村里很多劳动力进厂上
班,许多土地常年抛荒,同时,国家出台了一
系列惠农政策,我觉得种粮有利可图。于是,
我就承包了380亩土地,当年平均亩产量达
到了500公斤左右,纯收入达6万多元,这
更加坚定了我种粮的信心。
2007年,我觉得利用现代农业机械,搞
粮食生产机械化服务的前途不错,就牵头成
立了台州市椒江惠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
由于我曾常年经商,便在合作社实行了公司
化管理制度:在财务上,制定了合作社财务
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组织编制年度业
务报告、盈余分配方案、亏损处理方案以及
财务会计报告;在人事上,采用了层层管理
的公司制度,设立理事会和监事会,由我管
理3位生产队长,生产队长又分别与各自负
责的社员联系。靠着完善的制度和先进的管
理,仅仅一年,我们合作社的社员就从最初
的9个一下子增加到37个,种粮面积也扩
大到了1300亩,到去年已经有了1850亩。
要出效益首先就要有投入,这是我多年经商的一点经验。到去年为止,我们总共投入资金300多万元,购置了高速插秧机、旋耕机、除虫机、粮食烘干机、大马力拖拉机等一系列现代化农机设备,大大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机械化水平。2009年,合作社为周边农户累计开展机耕、机插、植保等服务面积2.8万多亩,实现服务收入105万元。去年,在台州市政府和农业部门的支持下,我们又投资100多万元,成立了台州市椒江区农机化服务中心,下设一个烘干中心和一个工厂化育秧中心。在去年遭遇台风的不利情况下,靠着收割机和烘干机,我仅用一天一夜时间,就赶在台风前收割、烘干了近400亩早稻,避免了损失。工厂化育秧中心占地22亩,建有20个智能化育秧大棚,大棚里装有温度计及自动化喷水装置。与传统育秧相比,这种育秧方式速度快、效率高、病虫害少,育秧周期也要比普通的短10天左右,待秧苗合格后,就可以直接上插秧机,进行机械化插秧。靠着育秧中心,今年我们也避免了“倒春寒”天气的影响。
现在,我种粮敢于投入、重视管理的做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和支持。今年,椒江区农业局还让我向周边种粮大户传授种粮经验,指导他们进行机械化种粮。今后,我打算继续投入资金购置农机、引进种粮新技术,也打算更多地把自己在经商中获得的经验应用到粮食生产中去。
(见习记者 陈瑬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