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特别报道

关爱海洋,我们一起行动

  •   通讯员 谢雷宁 卢艳/文 本报记者 程益新/摄
      21世纪是海洋世纪,从今年起,我国将每年的6月8日定为“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今年宣传日的活动主题为:“关爱海洋——我们一起行动”。
    副省长郑继伟在活动现场讲话。
      浙江是一个陆域小省、海洋大省,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经略海洋,把先发的体制机制优势、产业经济优势和特有的海洋自然优势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合理布局海洋产业,积极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努力提高全民海洋意识,以海洋事业的大发展,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科学布局,加快建设沿海经济带
      目标:我国重要的国际枢纽港。
      措施:以宁波——舟山港海域及其依托腹地为核心区,重点推进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集疏运网络和金融信息服务“三位一体”的港口物流体系建设,把浙江沿海和海岛地区打造成为我国最大的战略物资和大宗散货中转储运、贸易加工和物流配送基地。
      目标: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临港产业基地。
      措施:以环杭州湾、温台沿海两大产业带为重点区块,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重点在现代临港工业、海洋新兴产业、海洋旅游以及现代海洋渔业等领域,构筑一批大平台,引进一批大项目,培育一批大企业,打造一批大产业,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和经济综合竞争力。
      目标:新型城市化先行区。
      措施:加快培育杭州、宁波、温州三大都市经济圈和一批新兴城市、产业集聚区,集聚要素资源,提升都市能级,共同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内联外引,创新海洋科技体系
      目标:建立多元化海洋科技投入机制,加快构筑以自主研发为核心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措施:围绕海洋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技术服务、工程建设等领域,加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的国家级行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大对海洋科技研发创新基地、企业海洋科技平台建设的扶持力度。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海洋二所、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校的多形式合作,支持浙江海洋学院、浙江海洋开发研究院、浙江海洋科学院等建设,多形式吸引海洋科技人才,多渠道集聚海洋科研资源,多方位攻克关键共性技术,切实增强科技对海洋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生态保育,建设海洋生态文明
      目标:树立生态、集约用海理念,科学划分海域、滩涂、岸线和海岛功能,强化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岛保护利用规划管理,严格查处破坏海洋资源、环境的各种违法行为。
      措施:加强海洋环境监测预警和陆海污染综合治理,开展海洋环境实时监测和动态评估,规范涉海项目的规划、审批、建设、监管和评估,逐步实施陆源污染排海总量控制;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指导生产力合理布局和产业区设计改造,开展海岸带生态经济示范区和示范工程建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实施生态围填海工程,建立近海生态系统环境容量评价体系,加大海洋保护区、水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区及海岸湿地生态保护区建设,科学开展增殖放流、浅海贝藻栽培、无居民海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等工作。
    先行先试,创新海洋综合开发体制
      目标:创新海洋经济发展、管理体制机制,完善落实财政投入、税收扶持、要素保障、价格引导、开发开放等政策,进一步优化海洋经济产业和所有制结构。
      措施:支持民营经济公平参与海洋开发,着力培育一批涉海龙头骨干企业集团;围绕海洋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加强涉海地方法规建设,完善海洋战略决策、事务管理、综合执法等部门的机构和职能,强化海洋管理力量,推进海上联合执法;坚持先行先试,以海洋资源科学规划、统筹利用、综合开发为重点,积极推动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争取在政策支持、体制创新、要素投入等方面取得突破,为全省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探索积累经验。
    以人为本,让渔民真正得到实惠
      目标: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着力解决沿海和渔区群众的民生问题作为改革发展稳定的结合点,使沿海和渔区群众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真正得到实惠。
      措施:加快推进“强塘固房”、标准渔港和“渔船实时监控系统”等工程,完善海洋防灾减灾体系,科学预防和应对海洋自然灾害;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现代渔业,进一步完善渔区公共服务,充分发挥渔业在扩大渔区就业、增加渔民收入、保障市场供给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健全渔民社保和救助体系,妥善处理涉海工程建设中的群众利益问题,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完善渔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机制和手段,扎实开展“平安渔场”、“平安渔村”和“平安渔船”建设,确保沿海和渔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加强宣传,提高全民海洋意识
      目标:引导社会公众认识海洋、关注海洋。
      措施:运用广播、电视、报刊、节庆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全方位宣传海洋的资源禀赋、战略价值和地位作用等,增强海洋国土观、价值观、海防观、文化观,提高国民的现代海洋意识;积极推进海洋文化建设,深刻挖掘海洋文化底蕴,弘扬勇立潮头的进取精神、风雨同舟的合作精神、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促进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共同发展;大力发展海洋科普教育,开辟各种教育基地,传播海洋风光、海洋物产、生态环境、灾害预防等知识。
    神秘的海洋生物吸引了游客注意。
    海洋的作用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海洋的战略价值日益突现。
      资源的宝库。多达20余万种的海洋生物、巨量的水资源、多种海水化学资源和丰富的海底矿产资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支撑。
      全球的通道。海洋承担着70%以上世界贸易货运总量,它不仅维系着世界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也是各国全球化战略的重要内容。
      环境的组成。海洋通过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参与了全球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发挥着重要的环境调节器作用。
      缓解人口压力的新空间。海洋提供了大量的后备土地资源,通过围海造田、海岛开发、人工岛和海底仓库等建设,人类不断拓展着新的活动领域。随着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世界各国纷纷把经济、科 技、军事发展的重点转向海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