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菜市”的说法,政府重视“菜价”的程度一点不亚于“房市”和“股市”。日本农学博士古谷正先生说,日本经历了从低菜价到高菜价的过渡。1964年东京奥运会前后,日本各大城市的蔬菜还依靠周围城乡结合部的农村来供应,菜价相对低廉。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都市化的快速推进,蔬菜流通开始呈现越来越远途化的倾向,目前,日本主要从中国、美国、新西兰、泰国、墨西哥、韩国等进口蔬菜,其进口量约占日本蔬菜消费量的17%。古谷正说,由于供应地区的变化,地理上的距离加长了,运输费用就会增加;加之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人力资本也增加了。在城市化过程中,最后都要在蔬菜的“高价”上表现出来。
中国人对韩国高菜价的认识通常是从韩剧中得知的。据韩国农协的负责人介绍,今年年初首尔一棵白菜的价格一度达到6000韩元(合人民币33元左右),是往年的两倍多,萝卜、洋葱的价格也明显比往年偏高。韩国有专家分析说,菜价高涨有流通的原因,但根本上还是因其本身的特点造成的,蔬菜保存期短、体积大,这样就增加了包装以及运输费用。此外,韩国劳动力成本高,对国外农产品的进口限制也是造成韩国菜价高的主要因素。
在美国,菜比肉贵也成为一种常态。最便宜的是鸡肉,有时便宜到不足1美元一磅,猪肉和牛肉则要贵一些。不过,像芦笋、四季豆之类的蔬菜通常与猪肉价格一样,一棵大白菜折合人民币也要50元左右。“农超对接”是国外普遍采用的一种农产品生产销售模式。它是指农业生产基地与超市签订定向供应协议,直接向超市供应农产品,目的就是要减少流通环节,发展农业生产。目前,亚太地区农产品经超市销售的比重达70%以上,美国达80%,而我国仅为15%左右。
古谷正说,日本控制蔬菜价格上涨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推进蔬菜产地“大型化”和超市密集化。据统计,现在日本人54%是在食品超市购买蔬菜,23%在街头小型超市等购买蔬菜,超市化比例在77%。
在美国,以沃尔玛为代表的现代化物流体系十分完备,蔬菜从生产、供货到销售,已形成了大规模、系统性的供应链,这是美国菜价相对稳定的重要因素。现代化超市连锁企业的运输团队能流畅地将蔬菜从供应商那里运送到超市的货架上,且与供应商谈价钱时,后者几乎没有什么讨价还价的余地。另外,利用其规模优势,超市物流实现了订货量大、运载量大的物流特点,极大降低了运输成本。
(摘自《环球时报》 2010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