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新闻

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两区建设

  本报记者 金茹 袁卫
  浙江的省情决定了发展现代农业既不能照搬美国、加拿大等大规模经营、大机械作业的模式,也不能采取日本、韩国等依靠高补贴来维持小规模农户高收入和农产品高价格的做法,必须探索一条符合浙江实际、富有特色和活力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6月3日刚结束的全省发展现代农业研讨班上,来自各地的政府分管领导们纷纷结合实际,亮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创新举措。
  省农业厅厅长孙景淼在会上作了总结发言,他认为,积极探索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路,要坚持把保障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首要任务,把顺应市场需求、创新发展理念作为基本要求,把鼓励农民创业、促进农民发展作为前提条件,把立足资源优势、发挥综合功能作为物质基础,要坚持把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对外开放作为内源动力,把加强基础地位、推进统筹发展作为根本方法。
转变发展方式,首先要转变发展理念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首先是要转变农业发展理念,用现代工业的方式来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并树立农业多功能的理念。
  对此,金华市婺城区副区长姜能表示十分赞同,他告诉记者,婺城是浙江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当地一直把粮食生产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今年该区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建设,专门成立建设领导小组,以农业部门为主,各部门积极配合,并将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列入新农村建设和粮食安全责任制的考核内容,克服了农业部门唱“独角戏”的问题。他认为粮食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品牌化,近年来,婺城区着力推进“市场牵龙头,龙头联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粮食产业化经营,打了“宜糖米”、“一枝秀”、“群飞”等一批在全国、省内有影响力的婺城品牌。
  杭州市萧山区副区长赵立明认为,农业是一种低碳、负碳经济,我们既要看到农业的食物保障功能,还要看到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的经济功能,更要看到农业调节气候、优化环境的生态功能及休闲文化等功能。萧山的工业化、城市化推进进程较快,该区将休闲观光农业作为带动农民增收、美化农村环境的新兴产业。据悉,萧山下一步将做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农产品营销体系这三大载体,依托现有基础提升整合,建设5个集种养、加工、研发、种苗、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园。
  我省邻近上海,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高,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自然也高。遂昌县针对高端市场,确立了以原生态精品农业为引领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将品牌打造、文化融入与市场定位有机结合。该县副县长华治武透露,遂昌今年强化了原生态品牌战略,明确了市场定位,一方面打造优质优价的品牌形象,主动对接高端要优化农业产品结构,另一方面以旅游市场为依托,将原生态农产品作为重要的旅游商品统一开发、包装、宣传、推销。今年遂昌出台了全县的原生态精品农业发展规划,要通过3年努力,建设以菊米、蘑菇、烤薯、杂粮等为主要内容的原生态精品农业园区,打造百个原生态农产品生产核心基地,力争全面限制使用化学合成化肥、农药、激素等。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走集约化发展路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关键是要有载体。今年,我省提出把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两区”作为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集聚要素、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载体,像抓工业园区一样把“两区”建设工作谋划好、实施好。
  仙居今年规划了一个面积达13万亩的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力度之大,令人惊叹。该县副县长李起福表示,这是必然的发展方向,仙居要加快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抓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在明确目标、做好编制规划的同时,当地积极创新机制,集聚先进要素。县里建立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打破乡镇、村界限,对列入核心区和示范区的土地,全面实行连片流转。该县还通过全面推进“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来提高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水平。现在,仙居已经有了各类现代农业园区3.5万亩,带动辐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30万亩,这些园区已成为仙居县绿色标准化技术的样板区、新品种新技术的实验区、优质高效农业的示范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典型区、农技人员的研发区和农民培训的教学区。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为了把资源禀赋最好的土地固定下来,发展资源优势,科学规划现代园区,瑞安市副市长张本锋介绍,该市自去年开始就结合自身特点,高起点编制完成了农业功能区建设规划。科技创新是农业功能区建设的重中之重,瑞安在功能区内大力推广农业先进科技,抓好区里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具、新设施的集成示范,根据土壤肥力、种植习惯、产业发展的实际,对不同功能区采取不同的措施,避免了低水平重复和简单拼凑。
硬件上去了,软件也得跟上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人的主导作用。平湖市副市长胡志梁告诉记者,平湖市从事农业的农民素质偏低,老龄化、兼业化现象突出,所以当地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把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放在首位,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形式加大对农业经营主体的典型宣传和信息交流。经营主体的不断壮大和提升,加速了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链的延伸。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浙江农业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众多,农技推广体系健全,但也存在核心竞争力不强、农科教结合不紧密、物化科技成果应用不广等问题。对此,湖州市吴兴区副区长潘华认为,土地、资金、人才、科技是新农村建设的要素支撑,也是现代农业园区的重要保障,吴兴区积极发挥市校合作的优势,围绕瓜果蔬菜、特种水产、功能稻谷等三大特色主导产业发展,以优势种子种苗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示范、休闲观光农业开发为重点,探索完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在区域内先行开展农技推广联盟合作,通过建立瓜果、蔬菜、玉米等5个产业分联盟,强化科技支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