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新闻

“种稻高产,我有诀窍”

  编者按
  眼下正值春耕大忙时节,作为我省粮食生产主力军的种粮大户们有怎样的经验、想法和要求?本报今日起开辟“种粮大户说”专栏,让种粮大户现身说法,讲讲为啥要种粮、如何种好粮、怎样增效益,以飨读者。
大户名片
姓名:王建坤经历:1994年至今,他已经种了16年水稻,规模也从原先的108亩扩大到现在的2600亩,成了“杭州种稻第一人”。
  我是建德市钦堂乡蒲田村的种粮大户,这几天正忙着插秧,由于面积很大,就算风雨无阻地干,也至少要到6月底才能结束。我认为要种好粮食,不仅要吃苦耐劳,更要相信科学。
  我1994年承包了108亩农田,当年得到了市政府奖励。后来每年面积都扩大一点,到2007年有了430亩。这两年政策好,我干得有劲,发展得特别快,去年种了1200亩水稻,今年达到2600亩。这个面积在杭州范围算是大的了,所以有人称我为“杭州种稻第一人”。
  种水稻这10多年来,我共向国家投售优质无公害商品粮3500多吨,去年完成订单粮350吨,余下的粮食也全部投售给了国家。我之所以能够种那么多水稻,除了吃苦耐劳,最主要是因为我一直很重视农业机械化操作。从2007年开始,我就逐步用机械来代替人工。这几年我购买了插秧机、收割机、拖拉机等农机具,一共有22台,花了110余万元。我算过账,如果不搞机械化,每亩可能要亏一点;而农机设备让我节省了大量的人工费,再加上政府补助,每亩农田可以赚200多元,只要忙得过来,规模越大就赚得越多。
  水稻要高产高效,除了机械化操作,品种和技术也很重要。在2005年以前,我种的大多是“汕优63”品种,当时的亩产量大约在450公斤左右。2005年开始,我听从专家的意见,改种新品种“中浙优1号”和“中浙优8号”,当年亩产量最高的田块达到了700公斤左右,远远超出了其他品种的产量。我种水稻有一套自己的诀窍,比如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育秧,什么品种最适合本地生长,我都能拿捏得恰到好处,一般不会出现播种密度太大、批次太多的问题。目前我的田块一季水稻亩均产量能比普通的种粮大户高出25—50公斤。
  当然,我种粮也并非一帆风顺。今年4月,受“倒春寒”天气影响,我有500亩早稻秧苗全部烂秧,亏了6万元。这个教训告诉我,今后一定要注意天气变化,及早做好相应防范措施。不过今年我的种粮规模大,总的效益应该不会差。加上国家越来越重视粮食生产,我相信种粮的效益一定能越来越好,我打算把在杭州工作的女儿叫回家来一起种水稻。
(见习记者 程益新 整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