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向纵
深
推
进
这些农作新模式,你用了吗?
本
报记者
袁卫
实
习
生
葛雯斐
“今年我实现粮食亩产1000斤以上、亩收入1.5万元的目标不成问题。”日前,站在自己的生姜大棚前,嘉兴市南湖区新丰镇种粮大户陆保荣道出了他实现千斤粮万元钱的秘诀:他承包的土地一天都不得闲,初春种大棚青菜,春夏种生姜,夏秋种晚稻,粮经轮作实现高效。
这就是农作制度创新的成果。记者从5月25—26日在嘉兴召开的全省创新农作制度现场会上了解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作创新模式在浙江田野上孕育、开花、结果。
一举多得的好模式
陆保荣告诉记者,他的种田收益并不稀奇,南湖区正在大力推广“大棚莴笋—大棚(西)甜瓜—晚稻”、“大棚地蒲—晚稻”、“黑木耳—番薯(晚稻)”等模式,这些新模式在保证粮食亩产量上千斤的同时,亩效益都在万元以上。
农作制度创新帮农民实现了钱粮共赢,也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张建华是嘉善县姚庄镇南鹿村的蘑菇种植大户,有10万平方尺的种植面积。每年堆积如山的蘑菇废料曾让张建华头疼不已,无奈之下,他只能以每个菇房200元的价格请人处理蘑菇废料。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建华得知蘑菇废料竟然可以制成有机肥。于是,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他在菇棚附近建起了一个面积为50亩的黄桃基地,实现了菇—桃生产模式的结合:把蘑菇废料用于黄桃基肥,不仅省下了肥料支出,还明显提升了黄桃品质,每亩节本增效1000元以上。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省各地农作制度创新层出不穷。杭州、绍兴等地区稻鸭共育、稻饲鹅轮作等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金华、丽水等地的粮饲牧结合,水稻、玉米、饲草轮作也越来越普遍,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了加速推广新的农作制度,目前,农业部门已将10多种粮经结合种养模式汇编成册,发放给农户。
“两区”建设的好帮手
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是我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主抓手,在采访中,记者欣喜地发现,农作制度创新已经深入到“两区”建设中,成了“两区”建设的好帮手。
杭州市萧山区新湾镇的农民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搞起了毛豆—晚稻轮作,云和县云和镇的村民在功能区里采用了草莓—晚稻轮作,绍兴县富盛镇种粮大户则在功能区内实行了稻—虾轮作,他们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将农作制度创新成果运用得淋漓尽致。
省农业厅厅长孙景淼表示,创新农作制度和“两区”建设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技术模式先进。他要求各地充分把握“两区”建设的有利时机,统筹科研实验、技术示范和项目建设等资源,率先在“两区”建设中大力推广新型农作制度,尤其是粮食生产功能区要重点推广“千斤粮万元钱”模式,实现稳粮与增收的有机统一;要充分发挥“两区”建设的示范辐射作用,通过多种途径,以点带面扩大新型农作制度的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