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5版:农能

杭州农村能源建设打出“组合拳”

“低碳”农村向我们走来

  本报讯 (通讯员 童文洁 覃舟)随着环保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在杭州农村能源建设中,“低碳”理念已开始化为行动。从2008开始,杭州市开展了“十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处理工程”和“十万农户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工程”项目建设,杭州各地呈现出打造“低碳”、建设绿色新农村的热烈氛围。
农民年“低碳”增收2000多万元
  “这项工程既是一项造福百姓的公益性‘实事工程’,又是杭州市‘低碳农村’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杭州市农村能源办主任陈振库介绍,通过近两年的努力,杭州农村能源“双十万”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据统计,杭州市合计新建“十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处理工程”市级示范项目179个,新增年处理农村生活污水1432万吨,年减排COD4010吨,直接受益农户达8.4万户。
  全市合计新建“十万农户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工程”示范项目105个,面上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3.7万平方米,推广户用沼气池5610只,新增年节能折合2.8万吨标煤,直接受益农户数7.3万户,实现农民年增收节支2041多万元。
  最直观可以感受到的就是,通过实施“双十万”工程项目,农村的村容村貌大为改善,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
农家乐推行“低碳”乡村游
  不仅是农民,一些城里人也感受到了农村“低碳”生活的好处。
  时下,农家乐旅游已成为一种时髦的休闲生活方式。节假日,邀上三五好友或者带着一家老小,前往杭州周边农村,呼吸清新空气,品尝农家土菜,欣赏自然优美的山水风光……
  在一些农家乐吃饭、休憩甚至住宿,一天的生活起居,已将“低碳”这个概念阐释得淋漓尽致。淳安县富文乡青田村的一家农家乐旅馆,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这里,游客早上起床刷牙洗脸,产生的一部分生活污水并非直接排入河道小溪,而是先通过污水管道流往“无动力厌氧生化池”。经过污水处理池净化后,生活污水变成了清洁达标的干净水,进而被排入自然环境中。
  中午时分,农家乐的老板娘打开沼气阀门,点燃沼气,就能给游客们炒制一盘盘香味十足的农家菜。这里的农家乐大都建了户用沼气池,产生的沼气既清洁又环保,使用方便,每月还能省下不少开支。据介绍,以一家3口的农户为例,如果家中兴建沼气池,一年则可节约液化天然气约8瓶,折合人民币大概是800元。同时,沼液可以送入自家的农田当做优质肥料使用。
  如今,农村沼气后续服务体系也在不断完善起来。许多乡镇村都建有沼气服务站或沼气服务网点,购置了沼液沼渣出料车等设备,配齐了沼气监管员,能及时排除农户在沼气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
  到了晚上,游客睡前洗漱用的热水,则来自农家乐安装着的太阳能热水器,在青田村每户农家乐都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
农村能源建设打出“组合拳”
  在杭州农村新能源建设中,太阳能、风能等开发利用层出不穷。位于建德新安江畔的新型路灯就是农村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一大创新之举。
  沿路两旁,一排排洁白整齐的路灯十分吸引人眼球。这类路灯是经过特殊设计,集风能发电和太阳能发电于一体的新型节能路灯,既清洁又低碳,路灯与周边环境和谐地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农村新能源建设的创新之处远不止于此。据了解,杭州不少农村在新能源建设上动足脑筋,不但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布局能源设施,甚至将农村能源生态技术集成应用。如临安市马啸乡初级中学创造性地采用了“中水回用”技术,采用“生态厕所+沼气净化工程+人工湿地+天然水收集系统+中水利用系统+太阳能利用”相组合的建设模式,解决了学生用热水难、如厕难和洗澡难的问题,改善了学校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该学校也因此成为浙江省开展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首批试点学校之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