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陈鎏琰
在温州龙湾区永兴街道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内,五溪村种粮大户王进良正带着十几名帮工忙着管理他的350亩早稻秧苗,一排排刚种下的秧苗郁郁葱葱,十分喜人。
“今年早稻插秧、直播已基本完成,明年我打算扩种水稻。”王进良告诉记者,他之所以选择在功能区内种早稻,是因为功能区里基础设施较好,通过机械化作业,能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一眼相中”的粮食生产功能区
“在规划粮食生产功能区时,首先想到了永兴农业园区。”龙湾区农业局工作人员周月英告诉记者,永兴街道的农业园区早在1999年就被评为国家级农业示范区,是龙湾区现有面积最大、功能最齐全、农田标准化程度最高的农业园区。这里不但有着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最重要的是这片园区位于温州市永强机场控制区,在这里规划粮食生产功能区能得到长期建设,同时,这片土地使用权归属集体,这在温州郊区是独一无二的。
据介绍,规划中的永兴粮食生产功能区共涉及永兴街道沙园村、祠南村和五溪村等13个行政村的5484亩土地。周月英介绍说,该功能区将陆续投入建设资金572余万元,进行机耕路修建、灌溉渠道修复、土壤地力提升等,还将继续完善农业生产管理房、晒谷场、徒闸、机埠、农排变压器和防护林等基础设施。
周月英告诉记者,永兴功能区的规划建设,将明显改善龙湾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全面提高当地农业科技水平、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产业化程度进一步增强。园区注重农业科技投入,突出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作用,将成为温州市农业名、特、优、新品种和高新技术的示范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精深加工基地和农业对外开放的窗口。
“保护和再建设才是重中之重”
“粮食生产功能区建好后,关键是保护和再建设。”永兴街道农办副主任王显峰谈道。
据了解,今年以来,龙湾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内河道疏竣工作。在区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当地11条河道进行了疏竣,累计完成工程量13.36万立方,建设了一批小农水工程,有简易桥梁、机埠、机耕路、三面光渠道等。为了在主汛期前确保河道排洪能力,有关部门组织人员对区内的25座徒闸进行了维修。同时,为了保护功能区内农业生产不受南部工业区影响,龙湾区对园区周边不达标排放的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治,取缔了一批未经审批的高污染、临时工业企业,并加强对其他污染源的清理工作。
过去,永兴功能区北部的3个村有400亩土地处于闲置状态,规划功能区时,永兴街道对这批闲置农田进行了改造,目前,投资286万元的五溪二排蔬菜基地已投入使用,共有102个蔬菜大棚和一批附属设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除了做好功能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我们进一步强化农业生产服务。”永兴街道通过农民信箱、广播、宣传窗、宣传栏等载体,广泛开展抗台防汛、防灾救灾、农机管理、动物防疫、塘河治理的宣传。同时,该区还坚持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积极开展联系村、联系户制度,帮助农户优化产业结构,申报农产品商标,发展农家乐、渔家乐、亲子园等,有效提高了农业效益。
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大丰收
“通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农田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复种面积大幅增加,先进科技应用率进一步普及,社会化服务逐步深化,产量明显提高。”王显峰说,功能区内种植大户普遍采用套种、轮作等高效生态栽培模式,已有近3000亩水稻田采用了晚稻和榨菜的套种模式。2009年,该功能区带动了周边1000多农户,实现农业总产值9548万元,农民增收700多万元。“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据悉,目前永兴功能区内非耕土地绿化率达到40%,生物多样性较常规生产田块提高50%;农药、化肥等投入物较常规生产下降30%以上,有机肥无害化处理率百分百;农业废弃物循环使用率达50%。“粮食生产功能区项目建设为期3年,下一步,我们将着重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龙湾区农业局副局长沈爱巧表示,该区将继续增加对经营者的扶持力度,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增加财政对功能区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特别是通过对重点水利工程的立项建设,彻底改变目前的泄洪能力;加大保护力度,拆除违章建筑和红砖窑,打击非法破坏土地的行为,制止非农工程建设对功能区内基础设施的破坏行为,加大力度整治周边工业企业的污水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