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防灾减灾特刊

海洋防灾,遵规律 讲科学

  •   海洋是全球自然灾害的最主要源泉,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我省海洋灾害主要有海浪灾害、赤潮、风暴潮等,与海洋、大气相关的灾害性现象还有“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
      最近7年的统计显示,我省由风暴潮、灾害性海浪等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约12.7亿元。
    海浪灾害
      海浪是指由风产生的海面波动,其周期为0.5—25秒,波长为几十厘米至几百米,一般波高为几厘米至20米,在罕见的情况下,波高可达30米。由强烈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台风、飓风)、温带气旋和强冷空气大风等引起的海浪,能掀翻船只、摧毁海上工程和海岸工程,造成巨大灾害。
      防范措施:
      一般来说,波高达4米以上、在海上或岸边能引起灾害损失的海浪叫灾害性海浪。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波高3米以上的海浪对在近岸海域活动的多数船舶已是相当危险;对于适合近、中海活动的船舶,波高4—5米的巨浪已构成威胁;而对于在大洋航行的巨轮,波高7—8米的狂浪和波高超过9米的狂涛才会构成致命伤害。
    风暴潮
      风暴潮是一种灾害性的自然现象,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海水异常升降,使受其影响的海区潮位大大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又可称“风暴增水”、“风暴海啸”、“气象海啸”或“风潮”等。风暴潮根据风暴的性质,分为由台风引起的台风风暴潮和由温带气旋引起的温带风暴潮两大类。台风风暴潮多见于夏秋季节,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凡是有台风影响的海洋国家、沿海地区均有台风风暴潮发生。
      防范措施:
      1、风暴潮期间,尽量不要外出行走,在外应尽量弯腰将身体紧缩成一团,一定要穿上轻便防水的鞋子和颜色鲜艳、紧身合体的衣裤,把衣服扣好或用带子扎紧,以减少受风面积,并且要穿好雨衣,戴好雨帽,系紧帽带,或者戴上头盔。
      行走时,应一步一步地慢慢走稳,顺风时绝对不能跑,否则就会停不下来,甚至有被刮走的危险;要尽可能抓住墙角、栅栏、柱子或其他稳固的固定物行走;在建筑物密集的街道行走时,要特别注意落下物或飞来物,以免砸伤;走到拐弯处,要停下来观察一下再走,冒然行走很可能被刮起的飞来物击伤;经过狭窄的桥或高处时,最好伏下身爬行,否则极易被刮倒或落水。如果台风期间夹着暴雨,要注意路上水深,10岁以下儿童切不可在水中行走,应用盆或桶之类的东西载着幼儿渡过水滩。万一不慎被刮入大海,应千方百计游回岸边,无法游回时也要尽可能寻找漂浮物,以待救援。
      2、野外旅游时,听到风暴潮预警报后,要尽早离开台风经过地区,无法离开则应贮足罐头、饼干等食物和饮用水及常用药品,并购足蜡烛、收音机、手电简等照明用品。在海边和河口低洼地区旅游时,应尽可能到远离海岸的宾馆及台风庇护站躲避。如果是开车旅游,应将车开到地下停车场或隐蔽处;如果是住在帐篷里,则应收起帐篷,到坚固结实的房屋中避风;如果已在结实房屋里,则应小心关好窗户,在窗上用胶布贴成米字图形,以防窗玻璃破碎。
      3、船舶在航行中遭遇风暴潮袭击,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一方面及时与岸上有关部门联系,了解船只与风暴潮的相对位置,另一方面则应尽快动员船员将船只驶入避风港,封住船舱。如是帆船,要尽早放下船帆。
    赤潮灾害
    “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又称红潮,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它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根据发生的原因、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发生赤潮的水体会呈现不同颜色,有红色或砖红色、绿色、黄色、棕色等。值得注意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沟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的赤潮,并不会使海水呈现任何特别的颜色。
      目前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马来西亚、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中国沿海的很多海域都是赤潮高发区。
      发生赤潮的原因:
      赤潮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有一个共识,即赤潮生物的存在和水体污染(富营养化)是形成赤潮的主要原因,海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水文、气象、海流、海况等,是形成赤潮的自然因子。在海水交换较差的内湾,较封闭海湾的交汇面、峰面,排污口附近沿岸及海水有上升流的海域等,均可引发赤潮。
      防范措施:
      目前对于赤潮的防治,基本上还是以防为主,争取从源头上控制赤潮发生的条件,减少赤潮发生的频率。
      首先就是要控制海域的富营养化,减少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陆源污染物质向海洋排放,同时加强科学的海产养殖和管理,建立生态养殖新理念,防治海产养殖业的自身污染。
      其次,对于重要的经济海区,特别是养殖海区,可以进行人工改善水体和底质环境,比如对已经遭受严重有机污染的底泥进行疏浚,改善底质条件,缓解水体污染。
      第三,控制外来有害赤潮生物的引入,对于通过船舶压舱水和养殖新品种的引入而携带的外来赤潮生物要严加防范,采取科学的监测和管理,将它们拒之门外。
      赤潮的治理方法目前还只是在探索阶段,大多数应用于养殖海区,以缓解或减少水产养殖的损失,其方法大致分为三类:
      1、物理方法。向赤潮水体充气,将养殖网箱下沉或拖曳他处以避开赤潮发生水域、或用超声波破坏赤潮藻细胞等。
      2、化学方法。采用一些对赤潮生物破坏力大、自身毒性又比较低、对海洋环境不造成污染或污染非常轻微的化学物质,如硫酸铜、过氧化氢等,喷洒在赤潮发生海区以杀灭赤潮生物。
      3、生物方法。研究探索“以藻治藻”或“以虫治藻”等方法,挑选和培养出某些赤潮生物的“克星”生物。
      对于赤潮的防治,目前依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我国已不断加大对赤潮监控的力度,在全国重点海域建立了33个赤潮监控区,其中北海11个、东海13个、南海9个,开展高频率、高密度的监视监测,做到监控区内赤潮发现率百分百,并成立了国家和地方相结合、专业和群众相结合的全国赤潮监视监测网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