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平
这个“五一”小长假,记者充当了回“老板”,陪丈母娘去安徽招工,把今年来打山核桃的工人定下来。
5月2日早上8点,我们带好礼物从家里出发,目的地是安徽省宁国市甲路镇枫山村。一路还算顺利,车行差不多80分钟左右,就到了目的地。
白露到,竹竿摇。山核桃一般是在9月初的白露时节开采,还有小半年时间,用得着这么急么?可丈母娘说,我们现在都算晚的了,村里的好多农户,春节一过,就拎着礼物去工人家里拜访了。
山核桃是丈母娘家所在的临安市岛石镇农家一年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每年的采收季节都需要大量的临时工,如果招不到足够的人手,农户就只好到镇上和一些交通转换点去“抢人”。为了保证当年的用工,岛石镇的农户们都在年初就早早往各地“请工”。
岛石一带山核桃产区,工资历来是附近地区最高的,去年采收山核桃的工人工资已涨到了每人每天250元,因此也吸引了很多安徽等地的农民舍近求远来这里打工。
但工钱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由于采收时间紧,劳动强度大,又需要爬树等高空作业技巧,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要找到合适的人很不容易。我们提着礼物,前往几个目标对象家走访。有的答应得比较爽快,有的还在观望,说是到时联系,哪边工钱高就去哪边。不过东家亲自上门做工作还是很有成效的,几家想在工钱上讨价还价的,最后也都客气地收下了礼物,答应来帮忙。
中午我们留在一户农家吃饭,这家是已在丈母娘家帮忙了好几年的老熟人,家里条件也不错,房子是前几年刚造的,几个房间都装修过,户主的儿子原先是开中巴车的,去年买了辆小汽车跑出租。女主人刚从浙江安吉采茶回来,干了一个多月。
饭后,又闲聊了会,我们便踏上了归途。
【记者手记】
此番“请工”,总体还算顺利,但记者的思绪却没法平静,脑海里一直回荡着这样一个话题:将来我们去哪里招人?像山核桃这样的农业产业,该怎样去改变现状?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产区的年轻人很少乐意上山劳作,而外来打工者中,能干、愿干这个活的年轻人也很少,现有的山核桃采收人员几乎年年都是老面孔。随着这批劳动力年龄增大,山核桃投产面积逐年增加,以后谁来打山核桃,一定是个大问题。
再把视角放开点,不光是山核桃,不少农业产业都有工难招的现象,比如茶叶。采茶工难找在我省已不是新闻,尤其是高档的名优茶,几乎全依赖人工采摘,每当采收季节来临,很多农家就开始发愁到哪里去雇工。
替代人工的办法有么?这样的努力,我省一直没有停止过,比如尝试山核桃矮化栽培、自然坠落采收;茶叶的机采、机收,等等。茶叶方面的效果或许好点,山核桃方面,这些年研究不断,但未见有效果很好的产业化技术和工具的应用。
既然替代不了,或者暂时替代效果不够明显,就得着眼于人的培养。在工业产业和服务业工人培训方面,各种培训学校和机构多如牛毛,但记者尚未听说有哪家机构在培养采茶工、采山核桃工这样的农业产业工种的。
为此,记者建议,无论是劳务输出地,还是用工地,都可以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培训,组织培养一支成熟稳定的工人队伍。如果培训到位、调度有序,上半年去哪里采茶,年中到哪里收菜,下半年去哪里打山核桃,这些工人的收入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更重要的是,一支稳定的作业队伍,是农业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