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文摘

上海世博会 背后的故事

  举世瞩目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已拉开帷幕。在这一盛会背后,凝聚着千千万万个“世博人”的智慧与汗水。6位世博会参与者,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世博。
世博园区里最年轻的馆长托马斯:
“亦小亦美”的卢森堡馆
  10年前,25岁的托马斯·罗德瓦尔德从卢森堡来中国留学,后来在卢森堡驻华大使馆工作。世博会场馆进入全面开工阶段,他被任命为卢森堡馆馆长——世博园区里最年轻的馆长。
  上海世博会卢森堡馆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就像一个中世纪的城堡,只不过布满苔藓的石头换成了铁锈红的钢材。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它是袖珍型的。“卢森堡很小,所以展馆小一点是应该的。”托马斯说,卢森堡馆强调的是“亦小亦美”。
  钢铁冶金业是卢森堡经济的支柱产业,阿塞洛尔·米塔尔集团不仅是卢森堡的第一大企业,也是世界第一大钢铁集团。为展现这份骄傲,设计师用了500吨、1500平方米“耐候钢”板材将城堡整个包起来。“这类钢材具有抗腐蚀的特点,无需任何保护漆。”托马斯说着用手在城墙上一擦,翻过来让笔者看,一点铁锈也没有留下。
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
一定要把“底板”做好
6年来,2000多个日日夜夜,作为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的吴志强几乎没有休息日,没有假期,连准时吃饭的时间都不能保证,他说自己深感责任重大,丝毫不敢懈怠。
  “我的方案主要考虑的是,能否体现本届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建筑单体由各个国家来设计建造,但底板是主办国负责的,如果底板不好,就不能反映出中国人的创意。”
  身为城市规划设计师,吴志强很早就开始关注世博会。他搜集了大量的世博会文献,对世博会的历史、规划和建筑烂熟于胸。从纸上到现实,他与世博会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可追溯到1992年的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之后,他更是有机会就去世博会参观,他说现在女儿才12岁,却已去过5次各类世界博览会——当然都是他带去的。
  今年8月,吴志强满50周岁了。他期待着世博会能圆满成功,这对他本人来说将是一份最好的生日礼物。
世博会零碳馆馆长陈硕:
英国技术加中国制造
  陈硕此前是英国零碳中心的生态建筑师,而今是上海世博会零碳馆馆长。他早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后去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建筑环境专业硕士,毕业后在全球第八大建筑事务所RMJM任职,随后又进入了英国零碳中心。上海世博会的零碳馆项目是与英国合作的,陈硕就是被英国零碳中心派来负责零碳馆项目。
  对于参与世博后的变化,陈硕笑着说:“我的二氧化碳排量高了,因为经常加班。”
  中国零碳馆的建设结合了英国的技术和中国的制造。“零碳馆是我国首个完全采用本土化产品的零碳建筑。我们把英国的技术和图纸拿过来,在中国找生产厂商重新打造。”陈硕说。当然,不是所有的设计都能照搬英国的,比如上海5-10月的气候比较炎热,世博零碳馆的空调系统是太阳能、风能以及地源热能联合驱动的,房顶上的20多个风帽将新鲜空气输入每个房间,实现换气需要,而地下一根通向黄浦江的小管道能将源源不断的黄浦江水引入馆内,满足制冷需要。陈硕说,世博后,零碳馆不会拆除,将永久保留下来。
世博轴建设者郝晨钧:
“我欠妻子一场婚礼”
  36岁的郝晨钧即将双喜临门:他的夫人预产期就在5月,而他参与建设的世博轴阳光谷索膜工程也将在5月1日正式迎来首批参观者的检阅。
  索膜结构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是一种通过拉压高强度柔性薄膜材料,使其形成稳定空间结构的建筑形式。我国首次完成索膜结构施工的,就是郝晨钧所在的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机械施工有限公司。
  世博轴阳光谷的索膜,整个屋顶膜面长约843米,最宽处约97米,创造了“世界索膜结构之最”。2009年8月30日,阳光谷最后一块膜布顺利安装到位。郝晨钧和同事们历时138天完成膜结构的施工,攻克了大型膜结构的提升难度大、结构定位困难、节点处理要求精细等特大难题。
  说起家人,郝晨钧的脸上写着歉疚。为了这次世博建设,他没给妻子一场婚礼,甚至没有一张婚纱照,母亲摔断腿了也无法照顾。
世博表演者罗晨雪:
“很累,但很值得”
  20出头的罗晨雪16岁就担任了江苏省昆剧院《1699·桃花扇》的主演,生于南京的她,有着金陵女儿的温婉,却又不失90后的活泼自然。
  罗晨雪毫不掩饰自己的激动,当她得知自己将参加世博园区日本馆的主题表演时,真是诧异了好半天,“总觉得我只是一个世博会的参观者,没想到竟然有机会成为亲身参与者。”届时,罗晨雪将与她在江苏省昆剧院的同事们分作5对,轮流表演,从2010年5月1日开馆之日起首演,每天坚持演出30余场,直至世博会圆满闭幕。
  数月来的艰辛排练,使得罗晨雪与伙伴们忙碌奔波于江苏和上海之间,“剧院本身每周都有演出,还要抽出时间来上海排戏,两地奔忙虽然辛苦,但我感到很值得。”无论多累,罗晨雪总是微笑着面对。
外国志愿者团团长罗拿:
“我替中国人改错字”
  上海长宁区外国人志愿者团的团长诺扬·罗拿办公室书橱里满满的都是中文书,问他是否有阅读障碍,他的脸上露出一丝“傲慢”——“我是中国的大学历史系毕业的硕士,我用中文写了4万字的论文,还会有障碍吗?我繁体字、甲骨文都学过。”
  要说罗拿与世博结缘,那是2000年,上海拍摄申办世博会的宣传片,那里面就有罗拿的镜头。“宣传片要介绍上海是一个国际大都市,想找一个长期居住的外国人,需要这么一个镜头来展示城市形象,他们就找到了我。也是从那时开始,我就关心上海世博会了。”
  由于这段特殊经历,罗拿对世博的感情比一般人更深。他还参加了文明“巡访团”,带着一群老外对上海的市容、环保、礼仪等进行明查暗访,专门挑“刺儿”,“中国人写错了字,我能替他们改。”罗拿说。
(摘自《新民周刊》2010年第1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