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记者带你看世博
本报记者 张嫣嫣
  5月1日,万众瞩目的2010上海世博会大幕开启,从今天直到10月31日,在这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大家该如何享受这一盛宴?去世博看什么、怎么看?本报记者提前探路,为你揭开世博会的神秘盖头。
不出国门尽览世界
  世博会的精妙之处在于,可以“不出国门,看遍世界”。逛一次上海世博会,相当于旅游近200个国家,领略世界各地的古老文化、风土人情以及最前沿的创新发明。
  日本馆是一个紫色的“膜结构”茧形建筑,这座与环境和谐共生的“会呼吸的建筑”,采用了环保和循环再利用技术,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英国馆像一朵散开的蒲公英,6万多根“触须”随风飘舞,每根“触须”中都藏有一粒活的种子;最神奇的是阿曼馆,它用影像展示了从古城苏哈尔到首都马斯喀特再到2020年的蓝色梦想城市,最后让参观者坐“魔毯”离开阿曼降落上海……
  许多国家还不远万里运来了镇国之宝。法国馆将展出米勒的《晚钟》、梵高的《阿尔的舞厅》等7件国宝级油画、雕塑;丹麦的象征——“小美人鱼”铜像也飘洋过海来到上海。
  在眼花缭乱的场馆美景之外,文化娱乐活动也堪称夺目。非洲联合馆内的乌干达皇家舞蹈、苏丹婚礼仪式爱情舞蹈、令人心潮澎湃的布隆迪大鼓表演,将引领观众体验一番震撼心灵的非洲文化之旅;西班牙馆将迎来世界知名的西班牙艺术家,演出歌剧、弗拉明戈舞、拉丁音乐等;意大利馆将上演全球顶级时装秀;而英国国家芭蕾舞团也将前往英国馆出演《天鹅湖》。
浙江元素惊艳世博
  作为上海的近邻,浙江占尽天时、地利,已从方方面面渗透到世博会中,在世博园,到处都可以看到闪亮的浙江元素。
  青翠竹叶制成的外墙,观众脚下流动的“钱塘江”,硕大无比的青花瓷碗,“最浙江”的6户家庭生活缩影……以“幸福城乡,美好家园”为主题的浙江馆,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内敛、秀美、充满创新与活力的诗画江南。
(下转第2版)
记者带你看世博
(上接第1版)
  面对机遇,花木、茶叶、竹制品等各类浙江特色农产品争相对接世博会。在世博大道、世博主题公园等地,大部分花卉苗木都来自浙江。据不完全统计,我省供应上海世博园区的苗木量占其总量的20%以上,花灌木更是占到60%以上。
  在世博园国际组织联合馆中,安吉将以全球唯一竹业代表的身份,用一系列本地出产的竹藤制品,向世界展示竹业消除贫困、保护环境、发展经济的经验和理念。印度馆是以竹子为主要材料建设的国家馆,而正是安吉竹子支撑起了它的“基本骨架”。浙江茶叶香飘世博会,本届世博会,西湖龙井茶被认定为联合国馆专用茶,缙云“仙都笋峰”茶被指定为比利时欧盟馆官方供应茶,金华采云间茶叶公司将作为服务商,在世博会期间提供茶叶和茶文化展示等服务。
  浙江的人文元素也融入了上海世博会。余杭滚灯、萧山萧然灯鼓、长兴百叶龙、永康十八蝴蝶等18个县的民间艺术精品将在“春涌浙江”展演中激情起舞;由遂昌4位村姑组成的茶艺表演队,也将在世博会现场向世界展示浙江深厚的昆曲茶艺。
乡村展馆独具魅力
  漫步在世博园城市最佳实践区,一片钢筋水泥的现代建筑中,突然,一座具有江南水乡气息的展馆跃入眼帘,这就是世博会上唯一的乡村案例馆——宁波滕头馆。滕头馆东西南三面墙体由浙东农村最具代表性的古砖瓦搭建而成,共有60余万块,都是从宁波各乡村收集而来的,“年龄”大的已过百岁。砖瓦灰白交织,呈现出乡村特有的古朴色彩。
  进入馆内,依坡而上,曲折迂回的坡道上空,突然传来一阵悦耳动听的声音,时而是嫩芽破土之声,时而是惊雷后的雨声,时而又是深秋落叶的沙沙声……原来,坡道上空悬有12个高科技的音罩,分别对应中国农历24节气。当人们进入它的垂直区域,就能聆听到从立春到大寒的“天籁之音”。
  来到二楼,首先见到两个种着水稻的白色大棚,大棚边上的绿化墙,不时有水雾喷洒而出,竟带着丝丝甜甜的水蜜桃味,水雾中,几十只彩蝶翩翩起舞。一抬头,记者居然在屋顶发现了十几株水蜜桃树,工作人员介绍,那是特意从奉化移栽过来的。
  不过,滕头馆最吸引人的地方,当属“天动地动”展厅。在这个110平方米的展厅上部,设有高科技多屏幕装置,用来播放反映宁波未来乡村和梦想生活的主题影片;地面上则设有气动装置,会随着影像的放映形成错落有致、此起彼伏的“波浪”。游客躺在地上观看影片,如同体验一种天地合一的奇妙感受,能身临其境领略宁波的秀美风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