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新闻

庆元:

田头解难题 热线静悄悄

  “4月16日,接到咨询电话0个。”4月16日下午5时,在庆元县农业局信息中心,农技专家陈士平记录下当天农技“110”热线的情况。眼下正是春耕生产的关键期,农民难免会碰到一些技术问题,农技“110”为何如此冷清呢?
  据了解,庆元农技“110”开通于2001年3月,由农技专家轮流坐班,接受农民咨询,解答他们的疑难。“现在的农技‘110’变得‘门庭冷落’了。”庆元县农业局的李海波拿出了一份统计单向笔者介绍:去年农技“110”总共才接到咨询电话58个。“如今,农技专家都到田头了,哪里还需要我们打农技‘110’!”四山乡砻头村农民朱志礼,承包种植了好几十亩的萝卜,是远近有名的“萝卜大王”。他告诉笔者,过去一旦碰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向农技“110”请教。从去年开始,乡农技站专门有一名专家与他长期挂钩联系。“每隔两三天,专家就会来我的田里看看,什么时候该施肥、什么时候该治虫,他都会详细地讲给我听,还手把手地教我呢!”
  农技“110”渐趋冷清的背后,是全县119名农技专家联村入户,深入田头为农答疑。去年初,庆元县农业局出台了农技人员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规定县、乡镇农技人员每周下乡不少于3天,工作实绩与年终考核挂钩。目前,全县各级农技指导员已与1129户科技示范户联系结对。
(通讯员 姚德延)
三门:
农业工人超万人 当起春耕主力军
  这些天,三门县沿赤乡赤坎村村民林英苗,每天都会准时到村头的荣丰果蔬专业合作社上班,帮助培育大棚西瓜苗。40岁出头的林英苗去年把家里的1亩多地转包给别人后,当起了“农业工人”,到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那儿打工,日薪在40元至100元之间。“现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收益比自己种地好多了。”林英苗开心地说。
  如今,三门县像林英苗这样干农活、领工资的专职“农业工人”已有1万多人,成了今年春耕生产的一支“主力军”。这些农民年龄一般在40岁到60岁之间,大多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村妇女,缺乏其他谋生技能。现在她们通过土地流转获取收益,同时扮演着“农业工人”的角色,获得比以往更多的经济收入。
  三门县农业部门负责人介绍说,“农业工人”的出现,得益于该县灵活、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通讯员 叶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