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卫
为了村里的事,他累倒在了村党总支书记的岗位上。他把一个穷村变成了富村,却把自己的富家变成了穷家……
他,就是余姚市陆埠镇干溪村党总支书记周以国。这位普通的农家汉子,以一腔热忱回报了故乡土地,以平凡人生书写了人间大爱。
近日,本报记者赶赴干溪村采访周以国,以原汁原味的采访记录,展示了一位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风采。
工作搭档想告诉他:
“班长,村里的事都很好,你安心养病”
在干溪村村委会主任蒋加良眼里,周以国是个敢做敢当的人。他给记者举了个例子,2001年被村里老干部和镇领导从日益红火的家庭企业中“拖”到了村党总支书记的岗位上后,周以国就做了两件令人信服的事。
一是村干部队伍建设。周以国上任后,制作了一块“有事请坐,无事请谅解”的牌子,挂在办公室门口,婉拒了闲杂人员。他还作出了一项规定:村干部一周上班5天,每周六开会,将村里待办的事情摆上桌面,分工落实,随时考核进度。这些有效举措一举扭转了村干部工作闲散的状况,村干部像上紧了发条一样,每周6天跟着周以国忙进忙出。
二是催缴欠款。村民拖欠电费和集体房屋租金等,曾是干溪村的一大顽疾。周以国上任后,将拖欠户的名单在村民代表大会上作了通报,并与村名代表一起催讨。经6个月的努力,全村除1户村民因经济确实困难,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同意免缴外,其余拖欠多年的10万余元欠款如数收回,还清了村里的所有债务,干溪村得以轻装上阵。
在干溪村会议室的墙壁上,挂满了锦旗和奖牌,共有47面(块)。蒋加良说,周以国上任后确实没有让村民们失望,他带着大家发展工业小区,引进企业,推进下山移民,建造新村,干了一件又一件让村民们拍手称快的大事。2009年,干溪村实现社会总收入9430万元,村集体可支配收入达到10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9618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了384%、493%和186%。与周以国接手村支书时村里欠债10多万元的状况相比,干溪村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周书记是我们的班长,他就是累倒的,现在村里越来越好了,我们真希望他快点好起来,继续带领我们大家干。”说起躺在病床上的周书记,蒋加良鼻子有些发酸。
驻村企业老板想告诉他:
“周书记,我们会继续支持村里建设”
干溪村地处四明山区,交通不便。但在干溪村,记者看到当地厂房林立,机声隆隆。据了解,干溪村有一个规划面积130亩的工业小区,目前已有20家企业落户。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企业舍近求远,到山沟沟里来安家?
原来,周以国上任后,考虑到干溪村资源匮乏,虽有8000亩山林,但产出甚微。村里研究后,决定招商引资,以工富农。周以国利用以前办厂时的关系,四处邀请企业入驻村里,并提供热情细致的服务。
有一件事情,至今让余姚市兰山电机企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鲁孝良记忆犹新。2004年,由于工序原因,在月底结账时,企业一些工人发现企业的账和自己的账略有出入,就有工人闹起了罢工。周以国得知情况后,主动到厂里当起了“和事佬”,他详细了解了企业的记账情况,向工人们耐心介绍发生出入的原因,并恳请他们尽快复工。经周以国一周的努力,终于妥善地解决了此事,解开了心结的员工重新开工。此后,周以国还要求参加企业年度总结大会,他说对企业的情况多掌握点,处理起事情来会方便些。
凭着周以国一班人的努力,一家家企业驻进了干溪村,而这些企业,为干溪村的新农村建设出了不少力,村里修桥铺路,都有他们踊跃捐资的身影。在企业的资助下,兰山桥建起来了,村文化宫落成了,自来水管网改造好了,连干溪村村民参加新农合,也是企业出大头,村民出小头。更重要的是,企业进来了,工人多了,仅兰山电机就有800多名外地工人,这些工人吃、住在村里,又为村民增加了一笔不小的收入。
鲁孝良说,现在企业越办越好,今年销售额有望超过3亿元,但他从没考虑过外迁,因为有周以国这样好的村干部,因为已经和干溪村结下的深厚友情。他说,今后,他们会继续出钱出力,支持村里发展。
下山移民村民想告诉他:
“老周,你要早点回来和我们一起享福”
2008年1月4日,是干溪村村民李贤涛终身难忘的日子。那一天,祖祖辈辈住在离中心村5公里远的高山上的李贤涛搬进了干溪新村的别墅里,整整260平方米的联体别墅让他欣喜若狂:“若不是下山移民,这辈子也住不上这么好的房子。”
里岗村和外岗村是干溪村两个高山自然村,有250多户人家世代居住在山顶上。过去村里没有自来水,也没有卫生室,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不少村民宁可下山租房住,也不愿呆在山上。
2003年,干溪村决定对里岗、外岗实施下山移民安置工程。调查摸底时,尽管很多村民都有下山的愿望,但大家心存疑虑,担心下山后定居不下来。为了打消村民的疑虑,周以国带着村民代表,挨家挨户做工作。在他们的努力下,两个自然村的村民终于统一了思想:搬!
但说来容易做来难。实施下山移民工程,需要大量资金,而当时村里拿不出一分钱。房子的影子也看不见,下山的村民自然不愿意交钱。周以国以个人名义向村里一家企业借了200万元,该企业负责人当时开玩笑说,如果钱还不出,周以国就得“卖”给他打工还债。
为了制定下山移民政策,周以国多次组织召开各种形式的代表会,光问卷调查就开展了7次,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并进行梳理吸纳。为让下山移民住上“放心房”,在周以国的主导下,移民安置工程的建造发包一律采用招投标形式,并特意附加了资质要求,同时还委托监理公司、市质监站对工程实施双重监督,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在周以国等一班人的努力下,干溪村下山移民安置工程得以顺利推进。昔日荒芜的干溪村百丈滩上,一个灯明、路平、屋舍整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拔地而起。
住上新房的李贤涛不断念叨周以国的好。“生活越来越好了,希望老周早点回来,好日子刚开始呢。”
他的妻子想告诉他:
“老伴,抛家舍业我不怪你,我为你骄傲”
“是来看29床的吧,在那边。”在省肿瘤医院,记者刚想开口打听,该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姜初明医生就指了指一间病房:“每次化疗一结束,就会有很多人来探望,到现在总有好几百人来过了。想不到一个村支书,竟会如此深得人心!”
在周以国的病床前,记者把村民们的话原原本本带给了他。听到村民们一句句肺腑之言后,周以国的眉头舒展了,苍白的脸上泛起了红晕。采访时,周以国的妻子周爱莹示意我们,他的身子还很虚弱,需要好好休息,记者不得不退出了病房。
从周爱莹口中,记者了解到:周以国把精力全都放在了村里,把自家的工厂交给周爱莹管理。自从他生病后,周爱莹为了照顾他,索性卖掉了工厂。周以国办厂多年,家境原先在村里算是好的,但现在一家人仍住在1984年盖的老房子里,墙体斑驳,家具老旧,近年来唯一新添的家具是为了帮他康复而买的一台空调。周以国本是门球爱好者,是村门球队的主力,还获得过全国第四名,但当上村支书后,他就再没去过球场。为了表达对妻子的愧疚,难得空闲时,周以国会尽力帮周爱莹多干些家务,他说,自己对这个家实在亏欠太多了。早在去年8月,他就常叫头痛,周爱莹劝说了无数次,让他去医院看看,他总说忙好了村里的事情再说,结果,把病情拖得更重了。“你觉得丈夫为了村里,扔下了几乎所有家事,还累垮了身体,值得吗?”“值得!”尽管眼里泪光盈盈,面对记者的提问,周爱莹的回答却异常坚定:“有那么多人说他好,我为他感到骄傲!”在安置点建设工地,周以国(右一)了解工程建设进度。 鲁银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