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期,我国颁发首份转基因水稻安全许可证书后,转基因稻米或将投入商业性生产的消息,引起轩然大波。本报于上月刊出了《转基因稻米,有人欢喜有人忧》一文,引起读者的强烈反响。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如何、种植转基因作物是否会影响生态环境等等,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本期再次摘登有关转基因农作物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欢迎大家继续参与讨论。
力挺
发展转基因食品是必然趋势
张启发(中科院院士、植物遗传和分子生物学家):从1999年开始,科研人员连续3年使用约6吨转基因稻米喂养小白鼠,从毒性、致瘤、致畸、育性等多个角度验证了其安全性。现已批准商品化生产的基因生物生产的食品,都是安全的。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和生产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食用转基因玉米更有益健康
方舟子(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食用转基因玉米不仅安全,而且有益健康。转基因玉米转入一种土壤细菌的基因(Bt基因)后,能够分泌Bt蛋白质,该蛋白质能杀死玉米螟虫等害虫,而对其他昆虫、牲畜和人完全无害。因此种植Bt转基因玉米能大幅度减少农药的使用,并能增产5%-15%。
不能重蹈大豆的覆辙
网友hauaxin8341:中国发展转基因就是要打破孟山都的垄断。如果我们不自己搞转基因,大豆的现在就是小麦水稻玉米的未来。转基因技术并不复杂,中国与美国的差距很小。中国种植的转基因产品(不包括进口的成品,如大豆)都是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
反对
既不高产也不抗病虫
Herren(国际农业知识与科技促进发展评估机构联合主席):转基因作物的增产只是短期的,长期来看效果将会消失。为了增产而种植转基因作物,无异于“饮鸩止渴”。基因污染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伤害生态的自我复原能力,从而削弱了大自然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
转基因技术带来了抗药性,结果是今天比过去使用了更多的除草剂。我们完全可能通过比转基因成本更低、更可持续的方法,如将不同的作物混种,来有效对付病虫害,对生态也不会有影响。
不能漠视潜在风险
罗媛楠(绿色和平组织农业与食品项目主任):对转基因技术哪怕存有一丝怀疑,我们都不应该冒险。何况,包括转基因水稻在内的技术在科学领域尚且是个极有争议的问题。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着急于大规模商业化推广,漠视转基因技术的潜在风险,将安全寄托给没有保障的可能。
基因漂移后果不堪设想
新浪网友:种植转基因作物会产生基因漂移,污染其它农作物,这就产生可怕的后果:这些农作物,将会没有繁殖能力,没有后代。这种情况蔓延开去,我国的本土农作物就会灭绝,就只能买美国种子。
其实是在帮外国公司挣钱
郎咸平(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整个转基因水稻的研发流程,是美国孟山都等公司规定好的流程,从细胞染色体开始,一直当你做完整个流程之后,要付48项专利的钱,还有9项基本元件的钱。如果中国人都开始吃转基因稻米以后,我们买米的钱有一大部分将要付到这些专利里面。
中 立
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要慎重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我个人认为,政府应该特别慎重地批准转基因植物的商业化,因为科学家不能完全预知对生物进行转基因改造,有可能导致何种突变,对环境和人类造成何种伤害。虽然说实验室里的实验会可能比较成熟,但是对人类可能造成的伤害,或许要未来几代人之后才会够显现。
要尊重民意
徐开彬(旅美学者):在转基因粮食的安全性缺乏证实之前,我们应该借鉴印度的做法。印度于去年10月批准了其第一个转基因作物品种茄子,引发了印度民众的强烈不满。今年2月,印度对其下了无限期禁令。
重视它,并不是回避它
网友昨夜星辰:转基因作物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不确定的隐患。正确的态度是重视它,但不能回避它。如果当初人类能够预测到化石燃料的危害而不敢应用它,人类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对于转基因作物,如果因为它可能的负面影响而不敢推广应用它,人类就会停止进步的步伐,我们就是历史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