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新闻

西南大旱提醒我们什么

  孙燕勤
  据报道,持续了半年以上的西南旱情,还没有根本缓解的迹象,西南5省(市)6000多万人、数百万公顷农作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36.6亿元。面对西南大旱,浙江人已积极行动起来,送水送岗位,帮助抗灾。
  在送去爱心的同时,西南大旱也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给了我们诸多的提醒。
  西南本是一个雨水丰富的地区,当地农民长期以来靠天吃饭,不为生产生活用水担心。但由于水利设施滞后,在大旱中,抗灾能力薄弱的问题就暴露了出来。和西南地区一样,我省也是一个降水充沛的地区,西南大旱提醒我们:防旱这根弦一点也不能松。况且我省本就是个气象灾害严重的省份,在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极端性天气不断增多,防灾减灾难度加大,因此一定要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未雨绸缪,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程,推进泵站更新改造,提升防汛防台抗旱综合能力。
  表面上看,西南大旱的成因是降水持续偏少、气温偏高,但实际上,其背后是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变。为追求经济效益,西南一些省份一直在砍伐原生态林,大力种植橡胶林和桉树林,而这两种速成丰产林其实是大功率“抽水机”,大面积种植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涵水能力差。应该说,这些年不断出现的灾害已在警告我们,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掠夺式发展,是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眼下,西南大旱再一次提醒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
  抗旱不仅在旱时,这就要求我们从平时做起,进一步增强节水意识,增强资源意识。有报道说,在这次西南大旱中,贵州关岭县半坡村村民申玉光,为了寻找水源,不幸倒在了他自告奋勇修理的柴油机旁。看到这则消息,既为当地群众的抗旱精神所感动,也非常难过和揪心。西南龟裂的大地、灾区民众盼水的焦灼眼神,甚至有人为找水源而献出生命,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节约每一滴水、不节约宝贵的资源。目前,我国农田灌溉水利用率仅为4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近一半,提高灌溉水利用率迫在眉睫。在我省余姚,大面积应用的经济型喷滴灌技术已取得节水节本增收的良好效果。西南大旱提醒我们:要加快推广喷滴灌等技术,节水农业大有可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