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见习记者 陈鎏琰)2月26日,省委常委、副省长葛慧君在本报上批示:“农村信息报围绕中央一号文件的贯彻,组织撰写深度报道,这种做法很好。”之后,省农业厅厅长孙景淼、副厅长杨晓彤等领导也分别对本报作出批示。
省领导和厅领导对本报的批示,既是鼓励、更是鞭策和动力,它犹如一股春风吹暖了报社职工的心。3月15日,本报召开深度报道专题研讨会,就如何贯彻落实领导批示精神,继续做好主题性深度报道开展了交流和探讨。与会采编人员一致认为,省领导的批示很及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在本报发展的关键阶段作出的带有指导性、方向性,同时又符合新闻特点和规律的重要批示,为进一步办好报纸、提高报纸质量指明了方向;《农村信息报》虽然是一张专业报,但可以立足大农业,拥有大视野,小报有了大视野,同样可以出彩,可以吸引读者眼球;葛慧君副省长的批示,就是要求本报在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要求面前,以深度报道入手,把“三农”报道推向一个新的起点和高度,以此进一步拓展和提高报纸的质量。杨晓彤就落实葛慧君副省长和孙景淼厅长的批示精神,提出了具体意见。
(下转第5版)
(上接第1版)
杨晓彤指出,报社下一步要专门成立一个小组来认真落实葛慧君副省长的意见。要认真研究如何紧贴“三农”,紧贴现代农业发展,关注“三农”、关注民生;如何让广大农村读者、基层农业工作者,包括各级农业领导干部,更多地喜欢这张报纸、阅读这张报纸。只有在办报中贴近浙江实际、贴近现代农业发展、贴近民生,才能使各级农业工作者真正喜爱这张报纸,阅读这张报纸,进一步扩大读者群。报社必须认识到,孙景淼厅长的批示,就是要报社职工认真学习批示,深刻领会精神,贯彻好、落实好葛慧君副省长的批示。
杨晓彤要求,报社要在做好深度报道上下功夫。做好深度报道,首先要学好中央和省里的“三农”政策,吃深吃透政策。要善于理出浙江农业发展的重点环节,挖掘现代农业发展中好的典型、好的经验,及时总结农民群众、基层农业工作者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成果。同时,还要善于发现浙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深度报道就是要引导大家去认识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深度报道要密切关注民生,如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群众等现代农业主体在想些什么,他们有何要求,在农业“两区”建设中又有哪些新的情况等等,这些都是报社开展深度报道时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其次,深度报道的选题要准。深度报道从何着手,具体有哪些选题,如何选点、选角度、选切口,都要认真研究,把握导向,正确筛选,精心策划,深度报道选切口很关键,报道的切口要小,挖掘一定要深,哪怕是一个点,一个部门或一个地方的某项工作经验等等。第三,参加深度报道的记者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一般来讲,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都需要有两次以上的深入采访。作品要通过不断的补充采访,来充实内容,通过不断的推敲,来升华主题,搞新闻报道要倡导精益求精的作风。第四,深度报道要考虑广泛的社会影响,要及时与当地宣传部门、相关的农业部门和各级党委政府汇报、沟通。第五,深度报道在文字上要有要求,在形式、结构、表达方式上要有创新,要多运用各种新闻体裁的表现手法,充分展现深度报道的魅力。第六,报社要加强领导,在组织措施、力量配备上要跟上,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要抓紧建设一支搞深度报道的队伍,培养出几位善于搞深度报道的名编辑、名记者。采编人员应继续坚持多跑、多听、多看、多思考、多动手,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为“三农”宣传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