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1版:种粮宝典

科技兴粮 潜力巨大

  遂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近年来,该县15余万亩耕地上,掀起了科技兴粮的热潮:建立高产示范方,开展粮食高产竞赛,水稻制种产业方兴未艾……2009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22.5万亩,总产量7.2万吨,超额完成了种植面积21.2万亩、总产6万吨的粮食生产任务。科技兴粮,已成为遂昌发展粮食生产的最大秘诀。
开展地力调查 提升农田质量
  耕地质量事关粮食产量的高低。为确保粮食高产,遂昌
  县从提高农田质量入手,积极开展标准农田地力调查。该县专门
  组成工作班子,并投入资金购置GPS、真空泵、纯水器、环形刀等仪器设备,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根据地力调查结果,该市对9万余亩标准农田开展分等定级,并根据等级制订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建设方案。
  2008年,遂昌县成为全省39个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之一,根据规划,该县将在3年内采集化验土壤样品2000个,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五个环节开展田间试验,通过配方设计、校正试验、示范推广、地力评价、数据库建设等十一项工作,建立不同土壤类型之间各种作物施肥指标体系,测土配方施肥普及入户率达100%,肥料利用率提高5%,实现节本增效,全面提高地力水平。去年,该县实施测土配方面积达30.8万亩。
  此外,该县还积极推广专用肥,调节土壤养分平衡,消除土壤主要障碍因子,推广种植冬季绿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纠
  正土壤酸碱度和改善土壤通透性,有效提升了标准农田
  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
  下,该县通过兴修水利、平整土地、良种
  普及、优化耕作制度及推广农业新
  技术等措施,粮食生产水平
  不断提高。
依靠科技进步 促进高产稳产
    遂昌县积极开展高产高效攻关试验、新品种新技术的小区试
  验等,在示范方采取统一品种、统一肥水、统一病虫害防治等农事管理,
  应用半旱育秧、水稻抛秧、化学除草等轻型栽培技术,采用水稻重大病虫无害化治理和平衡施肥技术,有效促进了粮食的高产稳产。
  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该县加快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建设标准化观测圃,形成覆盖面广、反应快速、高效运转的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的开展,为确保粮食丰收奠定了基础。2009年,该县加大水稻病虫统防统治工作力度,面积从2008年的近6000亩增加到了1.58万亩。该县对实
  施统防统治的粮田进行补贴,在政策激励下,植保服务组织植保装备不断改善,
  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防治成本,促进了病虫综合防控技术的推广。植
  保服务组织在植保部门指导下,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促进了安全
  用药技术的推广应用。
  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了以植保专业合作社为骨干,粮食、农机
  等多种组织形式并存的专业化、社会化病虫防控体系。如今,植保
  部门通过植保服务组织这一载体,就可把先进的植保技术有效
  落实到田间地头,大大提高了技术到位率,提升了病虫防控
  能力,保障了水稻高产丰收。同时,由于解决了病虫防
  治难题,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推进了粮
  食生产发展。
做大制种产业 夯实产业基础
    近年来,遂昌杂交水稻制种产业方兴未艾,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和促进粮食高产稳产的助推器。据统计,2009年,该县杂交水稻制种基地达1.13万亩,实现产量150余万公斤,产值达31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9%、3.4%和45.1%,其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均占全省五分之三。种子除在本省销售外,还销往江西、湖北、湖南、安徽、广西等省,遂昌产种子声名鹊起。
  为推进种子产业的发展,遂昌依托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校,实行强强联合,研发了拥有自有知识产权的良种30多个,参于实施的“优质香型不育系中浙A及超级稻中浙优1号的选育与产业化”研究成果,荣获2008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科技力量的投入,进一步促进了该县杂交稻种子产业的发展。目前遂昌年生产杂交水稻良种150万公斤左右,其中中浙优系列良种占90%。种子除每年在县内销售3万公斤外,多数销往外县或外省。制种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粮食单
  产的提高。据介绍,杂交稻增产、增效潜力巨大,如按每亩增产粮食40公斤
  计算,可增产稻谷9.6万吨,除为本县增效345万元外,还为外地稻谷
  生产增效1.7亿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制种业的发
  展,也进一步夯实了该县粮食高产稳产的基础。科技之
  花,已让遂昌粮食产业“香气”更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