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大户比上年增加1倍多、粮食总产量同比增长4.5%、粮食入库数量大幅增加……2009年,东阳市粮食生产可以说喜讯连连。如果要探究其粮食丰收的奥秘,关键是他们有了“三大法宝”。
法宝一:
落实政策强信心
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完成粮食生产目标,东阳市在落实好国家、省政府对种粮农户各项补贴政策的同时,加大对种粮大户和种植早稻农户的直补力度,凡种植水稻、大小麦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市财政每亩再补助25元,种植早稻的农户,每亩补助20元。在这一政策的激励下,去年该市仅春粮、早稻种植面积就比2008年分别增加0.18万亩和0.22万亩。
为落实好种粮政策,去年,该市在春耕备耕期间将种粮资金补助政策印成政策明白卡,在全市各自然村进行张贴。3月初又在全市启动“送政策、送科技、送法律、送信息、送农资”五送惠农大型服务活动,利用广播、电视及各种涉农会议和农技培训班开展宣传,使广大农民及时全面地了解粮食生产优惠政策。
此外,该市农业部门还专门建立种粮大户档案,明确申报、统计、公示、资金发放等程序和要求,加强大户种粮面积调查核实,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完善扶持政策的操作办法,确保及时、足额把补贴资金发放到种粮农户手中。据统计,2009年该市发放给粮农的直补资金达到251.24万元,其中市财政补贴资金就达139.58万元。
该市还积极鼓励种粮大户参加水稻政策性农业保险,2009年水稻参保面积达4.1万亩,达到应保面积85%以上,粮农全年获得赔付资金40余万元,有效提高了种粮的抗灾害抗风险能力,降低了受灾农户的经济损失。
法宝二:
高产创建增单产
提高单产,是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东阳市从提高水稻单产入手,积极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推进高产品种和先进技术的应用。
为推进高产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该市农业局出台相关措施,就抓好早稻、晚稻高产示范方和万村优质高产示范户制订了工作方案及水稻高产竞赛活动考核意见。
在开展水稻万村优质高产示范活动中,该市在水稻种植面积100亩以上的行政村,选择2户种粮水平高、接受能力强的农户作为水稻高产示范户,全市共落实水稻万村优质高产示范户352户,示范种植面积达860亩。
在早稻生产中,该市全面推行轻型栽培技术,建立早稻百亩以上高产示范方15个,面积达2765亩。在该市城东街道寀卢村早稻示范方,620亩早稻平均单产达到564.7公斤,攻关田最高亩产更是达到588.5公斤,单产水平比上年大大提高。
在单季晚稻管理上,该市大力推广以水稻强化栽培为主要内容的高产高效适用技术,共建立单季晚稻强化栽培示范方18个,面积达6342亩,并取得较好成效。巍山镇沈良村千亩单季晚稻高产示范方经省农业厅农作局、金华市农业局联合验收,平均亩产达669.2公斤,其中沈锡龙户种植的1.14亩“两优0293”,平均亩产达720.2公斤,成为亩产最高田块。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有力地助推了该市水稻单产水平的提升。在去年金华市水稻优质高产竞赛活动中,东阳市共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还有12户农户获得高产攻关田优胜奖。
法宝三:
良种良法是基础
先进种粮技术的推广应用,是该市粮食获得丰收的关键之一。早在去年年初,该市就专门召开种粮大户生产技术培训班,向种粮大户推广早稻直播技术、单季晚稻强化栽培技术、水稻双季直播技术等稻作栽培高产高效适用技术。4月份又召开全市春耕生产现场会,让种粮大户观摩工厂化育秧和机插现场。去年,该市共举办培训班42期,培训乡镇农技员和种粮大户75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25万份。
技术到位率的提高,大大推进了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该市全年共推广应用水稻强化栽培技术12万亩、单晚“五改”技术12万亩,超级稻集成技术、水稻旱育秧技术、水稻机插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面积更是大幅增加,分别达到12.5万亩、8.5万亩和1.5万亩。
随着科技种粮理念的深入人心,该市种粮大户纷纷加大投入,购置先进设备,提高种粮效益。去年3月份,该市巍山永良粮食专业合作社投资60万元建立了水稻温室育秧中心,建设育苗棚2个,该中心一批次可容纳4000个育秧盘,全年共培育8批次早稻秧苗,推广应用早稻工厂化育秧技术1600亩,晚稻工厂化育秧技术1500亩。
在推广先进种粮技术的同时,该市还扩大优良品种的种植面积,选择“金早47”、“中浙优1号”、“两优0293”、“丰两优香1号”、“甬优9号”等为该市水稻主导品种。在各级部门的推动和示范户的带动下,去年该市种植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18.5万亩,水稻优质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超级稻推广面积更是达到12.5万亩,为全年粮食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