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平湖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级扶持粮食生产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创新服务形式和内容,积极开展统防统治、机插秧、机耕、机收等社会化服务,推广新农药、新技术,实现了粮食播种面积、总产连续5年稳定增长。全市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3.4万亩,比上年增长6.5%;粮食单产465公斤,总产24.8万吨,比上年增加0.89万吨,增长3.8%,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粮食种植面积46.2万亩、总产量21.5万吨的指标,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加大政策扶持
平湖市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市委、市政府把确保粮食安全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以落实,先后下发《平湖市2009年粮食生产工作意见》等文件,及早安排粮食生产计划,把粮食生产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镇(街道),还将粮食生产纳入对各镇(街道)和市相关部门的目标考核,对目标完成情况好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
该市农经部门则建立了粮食生产联系制度,定期下乡调查,帮助基层出谋划策,解决遇到的难题,有效地推进了全市粮食生产工作的深入开展。
去年,该市通过“一卡通”发放大户直补和省良种补贴、国家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987.2万元,市财政兑现配套种植大户和水稻良种补贴资金70万元,有效地保护和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加强技术推广
近年来,平湖市不断完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通过示范引导,提高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
大力推广水稻机械插秧,示范推广单季晚稻“五改”技术,水稻强化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和“肥药”双减增效等节本增产增效技术,努力提高粮食单产。其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该市粮食作物上实现了全覆盖,总推广面积80.6万亩次,平均亩节肥3.3公斤,亩节本增效40元以上。
建立健全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积极做好条纹叶枯病、褐飞虱、稻纵卷叶螟等水稻重大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去年全市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达32778亩。
开展高产创建
围绕“高产、优质、生态、高效、安全”的目标,平湖市积极组织实施好各级粮油优质高产竞赛活动,全面提升粮油综合生产能力。
全面落实“定措施、定面积、定目标、定人员”为主要内容的粮油高产示范竞赛活动,提高科技水平与示范竞赛活动的质量,树立起高产高效示范样板。全市共建立示范方61个,落实农户1850户,面积3.6万亩,示范方品种以“秀水114”、“秀水08”、“嘉991”、“甬优8号”为主,经现场测产验收,示范方平均产量为595.1公斤,比全市平均产量560公斤亩增35.1公斤,增产6.26%,获得浙江省2009年粮油优质高产示范方一个。
抓好种子质量监管,确保安全用种。2008年由于天气原因,部分晚稻种子在生产过程中曾出现谷粒萌芽,甚至穗上谷粒发芽的现象,该市种子部门及时提出相应措施,对入库的晚稻种子进行多次质量跟踪检测,去年全市供应晚稻种子74.5万公斤,较上年增加20%,外调晚稻种子50万余公斤,都未出现质量问题,保证了全年粮食生产的安全。
加强基础建设
近年来,平湖市把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工作,以土地平整、清理沟渠、整修基础设施等为主要建设内容,在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的同时,2009年,该市启动了两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试点项目,通过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措施,使实施的标准农田质量由二等田整体提升一个等级,达到吨粮田水平。同时,积极探索标准农田质量项目管理、质量保护、监督检查、长效养护等机制,建立与农田质量提升相适应的检测与监测体系,提高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不断加强。积极开展信息化示范镇村建设,农民信箱得到普遍推广和运用,累计注册用户数已达30560个,全年累计发布各类农产品买卖信息2.7万多条,公共信息1.8万多条;新增网上免费摊位83个,累计达到310个;通过农民信箱达成各项农产品交易额约4080万元。
推进社会化服务
近年来,平湖市积极发展粮油合作社等中介服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目前,该市共组建粮食合作社12家,入社社员1083户,面积2.1万亩,辐射带动11.9万亩。该市还充分发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的整体优势,采取“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订单农业,提高粮食的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该市乍浦镇惠农粮油专业合作社被评为2009年度浙江省优秀粮食专业合作社。
加强农机服务,提高农机化水平。去年,该市建成3000亩规模的机械化育秧中心1个,并投入运行,为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和社会化服务打下了基础。2009年,该市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面积22733亩,较上年增长245.38%。
去年,该市还切实加大普法宣传力度,组织开展了“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绿剑”系列执法等护农行动,严厉打击坑农、害农等行为,维护农民利益。加强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市级农资配送服务中心2个,镇(街道)农资配送服务分中心10个,村农资连锁店204个,初步构建起了三级农资连锁经营网络,形成了一整套农资经营与监管的新模式、新办法和新制度,维护了农资市场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