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是世界稻作文明的发源地,去年该市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继2006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工作先进县(市)后,余姚再获此殊荣。2009年,该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粮食功能区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设,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基础设施水平、服务水平和科技水平,实现了粮食生产的“三超”。该市去年粮食播种面积达48.8万亩,总产量21.1万吨,均比上年有所增长,早、晚稻亩产分别达到462公斤和490公斤,双双打破该市历史纪录。
加强基础建设 提高功能区硬件水平
去年以来,余姚市重点围绕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据统计,去年该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共新建机耕路2万余米,新建进排水沟近6万米,清淤河道3万余米,新建机埠64座。
如今,功能区内排灌设施配套完善,每块田都有独立的排灌系统,河流达到能蓄能排,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治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抗旱能力在70天以上,使河流既能及时排涝,又增加了蓄水能力。经过建设,功能区内的田间道路能较好地适应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要求,所有道路都能保证大、中型农机下田作业。其中主机械路路面宽3米以上,在主路上,根据农机下田的需要,每隔一段距离建一个农机交汇点,方便农机作业。
该市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及时掌握土壤理化性质,指导农户科学施肥。实施商品有机肥补助措施,对农户购买商品有机肥每吨补助100元,有力地推动了商品有机肥在土壤培肥中的应用,提升了地力,夯实了粮食增产的基础。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余姚市积极鼓励种粮大户、农机大户组建专业合作组织,仅20个功能区内,就已建立专业合作组织19家,其中去年就新建8家。专业合作组织的兴起,大大推动了农田作业服务的开展,去年该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内进行全程托管式服务的面积就达4.56万亩,8家新建合作组织的单项服务面积达到了1.6万亩(次)。
为鼓励和扶持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余姚市对购置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植保机械、施肥机械、谷物烘干机、育秧流水线及配套农机具等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装备进行财政补贴,鼓励专业合作组织提升机械化装备水平,扩展为农服务范围。在政策的推动下,目前余姚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56万千瓦,农机总价值4.5亿元, 共有联合收割机812台,耕作机械5424套,插秧机167台(其中高速插秧机占到98%),全年农机作业收入超5.5亿元。
随着粮食作业服务范围的拓展,近年来机械化育插秧成为新的热点。余姚市农业部门审时度势,鼓励有实力的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机械化育插秧服务。去年,该市在马渚镇启动水稻育秧工厂建设项目,投资383万元建设了2000平方米钢化玻璃智能温控大棚和1300多平方米的机库房,并购置了自动喷灌机、播种流水线等育秧专用设备设施,为周边农户提供机育秧服务,该育秧中心全年共完成育秧面积5000亩。如今,该市各类粮食专业合作组织的服务范围已拓展到代育秧、代耕种、代治虫、代收割等产前、产中和产后一系列作业服务,极大地提高了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和种粮效益。
推广先进技术 提高种粮科技水平
近年来,余姚市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节本增效、高产优质的原则,因地制宜集成、配套、创新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大力推广增产增效技术,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推进水稻标准化生产。去年,该市共推广抛秧直播等轻型栽培技术24.48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69.1%,全年机械化插秧面积达8.76万亩,实施单季晚稻“五改”技术8.5万亩,推广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35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30.5万亩、水稻肥药减量技术32.5万亩。这些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提升了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
技术要到位,培训须先行。早在年初,余姚就对全市种粮大户进行早稻、晚稻生产技术培训。农技人员则根据生产实际和生产主要环节,到田头开展新技术、新肥药等生产现场会,全年开展各种技术培训和现场会21期,受训农户2000余人(次)。
为进一步提高种粮农户应用先进技术的水平,余姚市积极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和水稻优质高产示范竞赛,在活动中做示范、出成效。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35万元用于水稻优质高产示范竞赛活动,全市共建立早稻示范方20个,面积5873亩,晚稻示范方8906亩,高产攻关田105块,面积316亩。在活动中,该市重点加强对示范方农户的技术培训,每个方均有农技人员蹲点指导,抓好重要生产环节,采取统一技术措施,提高技术到位率。经测算,早稻示范方平均亩产486公斤,比全市平均亩产高出26公斤,连作晚稻、单季晚稻的示范方亩产均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50公斤以上。竞赛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产量,而且起到了较好的示范效果。如今的河姆渡畔,科技种粮已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