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种粮宝典

手中有粮 心中不慌

  •   本报记者 陈小平“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2009年,我省粮食生产再次实现“三增”,面积、单产和总产分别比上年增长1.5%、0.3%和1.8%。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为我省克难攻坚,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众所周知,去年受国内外各种因素影响,是新世纪以来我省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粮食生产的“三增”来之不易。因为这一年的粮食生产并非一帆风顺。水稻两次收获时节,老天都不太帮忙,给我省的粮食生产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7月下旬,正是早稻收获时节,连续十多天的阴雨天气,导致宁波、台州、绍兴部分早稻田收割机无法下田作业,影响了收割进度,早稻出现倒伏、穗上发芽现象,造成减产乃至绝收;部分已收割的早稻谷也因晒场、仓库等条件制约,烘干机缺乏,不能及时干燥,出现了发芽、霉变现象。宁波市早稻倒伏19400亩,其中严重发芽而绝收的约1000亩;温岭市倒伏面积约8000亩,占该市早稻种植面积的15%。
      11月10日前后,时值我省单季晚粳稻收获后半期和连作晚稻收获初期,持续降雨导致部分单季晚稻和大部分连作晚稻收割受阻。上虞市17.54万亩连作晚稻中,10万亩未能及时收割;余姚市马渚镇千亩示范方和牟山镇青港村千亩示范方,均出现大量晚稻倒伏。
      除了天公不作美,还有病虫害的侵袭。虽说去年我省晚稻病虫害是近年来相对较轻的年份,但晚稻“两迁”害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中后期发生偏重,纹枯病发生较重,为本世纪最重年份,对我省去年的粮食生产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此外,诸如种粮成本上涨等因素,也制约着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一句话,手中之粮,来之不易!
      这一年,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扶持粮食生产的举措,各级财政支农投入达42.8亿元。政策扶持效应在早稻生产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去年,省政府出台的早籼谷售粮奖励政策,大幅提高了早稻种植效益,有效地调动了种粮大户种早稻的积极性,全省早稻播种面积达到172.3万亩,比上年增15.8万亩,增长10.1%,是各类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中增幅最大的。
      这一年,我省各级农业部门积极推行农机、植保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大力推广水稻强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农机代耕代收、病虫统防统治等省工节本技术,有效地提高了种粮效益,实现丰产丰收,粮食生产亩均收益比上年增加50多元。我省还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各级计划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807个,面积175.23万亩,其中,已建成130个,面积29.69万亩;在建的粮食生产功能区有176个,面积49.19万亩。
      这一年,我省各地把开展粮油作物高产创建作为促进粮油稳定发展的重要抓手,继续大力实施“十百千万示范工程”(即重点抓好10个水稻生产高产创建示范县、100个水稻生产高产创建示范乡镇、1000个水稻生产高产创建示范片和10000个水稻生产高产创建示范户)。据统计,全省各级共建立水稻高产创建示范方2504个,示范面积97.22万亩。这些示范方良种良法良机配套、基础设施完善、经营机制新颖,示范带动作用显著,为全省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最近表彰的余姚、平湖、诸暨、婺城这4个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金华、绍兴等16个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市、县(市、区),他们都为我省的粮食“三增”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本期《种粮宝典》整理了这些地方的经验,供各地学习和借鉴。
      虎年新气象,种粮劲更高。沐浴着中央“一号”文件的扶农春风,新的一年,我省多种粮、种好粮的氛围更加浓厚。省政府日前已出台《关于抓好2010年粮食生产的通知》,要求各地按照“落实责任、强化考核,完善政策、增加投入,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创新机制、提高收益”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确保粮食播种面积、总产和粮农收入比上年有所增加。农业、粮食等部门也都在积极行动,系列扶持政策或已出台,或即将出台。
      趁着春光洒汗水,待到秋来粮满仓。我们坚信,虎年种粮环境将更好,种粮实惠将更多,农民种粮积极性必将更高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