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 卫 陈鎏琰
2009年,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喜上万元,连续25年位居全国各省区之首。
消息振奋人心,但浙江人并未沾沾自喜。在刚刚结束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和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浙江农民如何持续增收、继续领跑全国,成了领导、专家和各地代表们热议的话题。
农民增收方式怎么转变
浙江农民收入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浙江农民善于创业就业。统计显示,浙江农民收入有80%来自二三产业。因此,创业就业被公认为今后我省农民持续增收的动力所在。“浙江经济是民本经济,浙江老百姓具有敢创业、善创业的精神。”省农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正是我们要坚持和发扬的,要进一步形成全民创业的大格局,让企业创大业、农民创家业、能人创新业,带动农民共同致富。”
据宁波市鄞州区区委书记寿永年介绍,目前该区正在深入实施农民素质能力双提升和农民就业社保全覆盖工程,围绕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整合教育资源,健全培训网络,加大培训和帮扶力度,2009年鄞州区开展了“充分就业村(社区)”创建活动,健全区、镇、村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共开发就业岗位2.2万个,充分就业村和社区的创建率达到了67%和91%。寿永年表示,今后该区将继续深入实施这两项工程,进一步促进农民创业就业,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鄞州区的做法正是我省各级为农民积极营造良好就业创业环境的一个缩影。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今年我省将把转变农民增收方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重点,进一步形成“先创业带后创业”、“以创业促就业”的格局。下一步各地将着力拓展创业就业领域,引导和支持农民在现代农业、来料加工业、休闲旅游业和社区服务业等领域创业;积极搭建创业就业平台,支持建设适合农民特点的创业基地、创业园区;大力培育创业就业主体,培养现代农业创业人才;不断优化创业就业服务,进一步优化土地流转、用地、信贷、技术、人才等服务,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
农业增收潜力怎么挖掘
在土地不断减少和劳动力不断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双重压力下,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如何为农民持续增收作贡献?“在新形势下,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省农业厅厅长孙景淼表示,将深入研究农民收入超万元后的持续增收措施,认真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既立足产业发展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又注重转移就业开辟外部增收渠道,还要加强培训增强创业致富能力,从而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关于农业内部潜力的挖掘,孙景淼表示,要围绕建设特色精品农业大省和高效生态农业强省的目标,加快改造提升现行的经营主体、产业结构、生产条件和管理体制,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优势特色产业的培育壮大,推动产品品质和品牌提升,促进主导产业发展由主要追求面积、产量向更加注重品质、效益提升转变。要注重延伸产业链条,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技术改造,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要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扩大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推行农牧结合、粮经轮作等生态循环技术,集约节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低收入农户增收力度怎么加大
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2009年,尽管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10007元,但是仍有近60%的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在平均数以下,其中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家庭占五分之一。
有关专家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扶贫力度的加大,我省低收入农户绝对数在不断缩小,但是剩下的低收入农户中,老弱病残、无劳动能力或低劳动技能、地处偏远地区的人群占绝大多数,帮助这些人增收的难度较大。“我们必须更加关注平均数下的不平衡。”台州市委书记陈铁雄说,发达县市和山区县市农民收入存在不小的差距,目前台州还有40多万低收入群众,台州市委、市政府今年准备把引项目到欠发达地区改为引能人、干部到欠发达地区,加快带动当地农民增收。江山市委副书记徐朝金也认为,助农增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目前江山市正在开展的下山脱贫工作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在农民下山之际,让他们掌握一门手艺。目前,该市已有1500多位下山农民接受了食用菌、茶叶、蔬菜、早稻、畜禽等方面的种养技能培训,找到了增收门路。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低收入农户的增收问题一直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今年即将出台的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若干意见,又对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提出了具体要求:要加快推进高山远山下山搬迁、地质灾害避让搬迁、重点库区出库搬迁和海岛县区小岛搬迁,2010年异地搬迁6万人以上;要整合相关部门项目和资金,集中支持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开发,扶持一批扶贫龙头企业、扶贫专业合作社和特色农业基地,培育发展一批种养专业大户,加快形成农业“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格局;同时进一步加强结对帮扶、金融帮扶等扶贫工作力度,切实提高低收入农户的收入水平。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祖辉说,从国际经验看,突破万元后农民收入远未到滞涨期,这个阶段社会处于结构转型时期和快速发展阶段,万元的基数不会影响今后发展的速度,浙江农民收入突破万元之后还有很大增收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