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地在风中翻转,香香地在碗中盘旋,美美地和着我们欢笑,那芳香诱人的大陈面……”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的这曲村歌,最近顺利“杀”进全国十佳村歌。
大陈到底是怎样一个村?大陈村为啥会有村歌?大陈的村歌又是怎样打动人心的?日前,本报记者慕名踏访大陈村,走近用文化管理村庄的“传奇”村支书——江山大陈村党支部书记汪衍君。
走在纤尘不染的青石板路上,穿行于曲径幽深的弄堂里,古村宁静质朴的气息瞬时扑面而来。房子虽然老旧,但环境却很整洁,健身小广场上,几位老人正怡然自得地沐浴着阳光。
说起村里这几年的变化,老人们异口同声地说,都是汪衍君任村支书后才开始的。
民心不齐,民风不正,就无从谈发展
早在2000年,大陈村就因土地问题被央视《焦点访谈》曝光过。
由于种种原因,大陈村的经济发展一度停滞不前,村民穷得叮当响,村集体欠下了80多万元的外债。
经济的落后,也让村里的干群关系陷入僵局。汪衍君回忆说,当年一路之隔的早田畈村经济发展很快,村民们就埋怨当时的村干部,“我常开玩笑说,那时的大陈村有两个‘新闻发布中心’,一个在理发店,一个在村口的大树下,村民们聚在一起就说村干部的坏话。”
2004年,汪衍君出任大陈村党支部书记,此前,他已将濒临倒闭的村办砖厂扭亏为盈。
可是,管一个村不像管一个小工厂那么容易,每天疲于应付处理民事纠纷的汪衍君深深感到,“若是民心不齐,民风不正,就无从谈发展,一定要让村民安下心来。”
如何让村民的心定下来呢?汪衍君开始苦苦思索。他踏入村中那幽幽的小巷,望着从600多年的风雨沧桑中“走出来”的幢幢古宅,豁然开朗:这些被不少村民称作“破旧房子”的古建筑群,不就是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吗?
汪衍君意识到,立足大陈村实际,着力打造一个特色文化旅游村,是大陈村民脱贫致富的一个突破口。
用文化来“拉拢”人心。汪衍君首先搞了一个小学生作文竞赛,题目是《我心中的大陈》,所有大陈村的孩子们都参加了比赛,孩子们在文章中描绘了他们内心深处家乡的模样,文字虽然稚嫩,却深深触动了大人们。
汪衍君的另一个杰作是在本村的汪氏宗祠隆重举办文化节,把沿袭了数百年的“老佛节”转型升级成了麻糍文化节,除了推介当地原生态的食品麻糍,弘扬地方传统文化外,每年的麻糍文化节上还会表彰村民自己评选出的“文明和谐家庭”、“好媳妇”、“孝子贤孙”。
在2006年的“好媳妇”评选活动中,84岁高龄的徐梅娇老太拄着拐杖赶到会场,恳请大家投自己媳妇一票。她说:“自从村里评选好媳妇后,家务活,媳妇抢着干;好吃的,媳妇总是让给我……”
用汪衍君的话说,“只有每个小家都搞好了,才能增强整个村的凝聚力。”
此外,村里成立的男子大鼓队、女子腰鼓队、排舞队也会在麻糍节上大展风采,男女老少还竞相上台唱起了山歌、民歌……
“文化大舞台的建立,让村民们找到了乐子,心齐了,干群关系也慢慢融洽起来,也可以干一番事业了。”汪衍君得意地说。
古村新貌:没有垃圾桶,家家栽鲜花
大陈村在历史上素有“环山园”的美称,古人曾有诗赞“走尽涯壁始见村,绿荫如画深淹源,环山十里皆松树,天下应无第二圆”,彼时大陈村优美的环境由此可窥一斑。
汪衍君常把这段历史故事讲给乡亲们听,希望村民能参与到恢复美丽大陈的行动中来。大陈村民也渐渐地认识到,大陈村要想打响“特色文化旅游村”的招牌,必须在环境整治上下大力气。
与村民沟通后,汪衍君决定以村庄环境卫生整治为突破口,建立了包干负责、定期检查、总结表彰三项制度,让全体村民积极参与到村庄洁化工作中来。
村“两委”与每户村民都签订了门前“三包”责任书,把每月15日确定为村卫生检查日,由村“两委”干部和轮流抽调的12名妇女代表组成检查组检查各村民小组的卫生包干区和农户的卫生。
记者看到,每个村民小组都有一块“农户环境卫生评分记录表”,上面列着“房前屋后整洁、室内干净整洁、厨房清洁卫生、家禽圈养、厕所无异味”等6项指标,每户检查得分情况每月上墙公布。
汪衍君说,每到年底时评选出总分最高的10户“卫生工作突出家庭”,并在麻糍文化节上进行表彰,使“先进添光彩、后进添动力”,在村民中形成你追我赶的卫生保洁良好氛围。
去过大陈村的人都有个深刻的印象——那里找不到垃圾桶。汪衍君说,大陈村的垃圾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变化,“最早村民们乱倒垃圾,不需要垃圾桶,后来推行卫生检查,就有了垃圾桶。再后来,村民发现,放垃圾桶的地方往往会形成卫生死角,造成二次污染,索性取消垃圾桶,改为每天派人上门收垃圾,所有垃圾袋装化处理,这在一些大城市都不一定做得到。”
如今在大陈村,随便走进一户人家,但见院子里花团锦簇,绿意盎然。
为引导村民们为庭院增绿、添绿。从2006年开始,大陈村一方面加大对公共场所的绿化力度,另一方面在对农户的环境卫生月评制度中,新增“庭院绿化”这一项,如家里有30盆花木就能得单项最高2分的奖励,以此激励村民种花添绿。
汪衍君介绍,现在全村255户农户家家都掀起了栽花种木的热潮,光盆景就达7000多盆。“值得骄傲的是,我们没有用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一分钱给村民买过一只花盆、一棵苗木。大家都意识到绿化、美化家园,自己是最大的受益者,同时也能给村里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用文化管理村庄的“传奇”村支书——汪衍君(图左)。
一个村庄要有自己的品牌
“身为大陈人应该感到骄傲,生活在大陈应该感到幸福。”这是汪衍君追求的目标。
大陈村素有尊师重教的历史传统。清同治十一年,大陈村就创办了江山第一座私立学校——翠文义塾;1942年,大陈又有了浙江第一座私立中学——翠文中学。“大陈村文化底蕴丰厚,应该有一首村歌,来激发广大村民,成为这个村庄的精神支柱。”汪衍君这样认为。
2007年,汪衍君邀请时任江山市副市长何蔚萍为大陈村创作了一首歌词,何蔚萍的父母早年曾在大陈村的师范学校求学。而后,汪衍君又邀请江山婺剧团陈宏君谱写了曲子。几经修改,是年10月12日,《大陈,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终于诞生了。
10天后,汪衍君便带着它参加了在萧山举办的浙江省第二届农民歌手大奖赛,虽然汪的唱功不济,但这首原创村歌却博得了评委们的青睐,获得了三等奖。
回村后,汪衍君立刻在村子里安上两只高音喇叭,每天定时播放《大陈,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希望村民都学会传唱村歌,让每个孩子都深深烙下“大陈书香”的印记。
去年,在得知征选“全国十佳村歌”的消息后,汪衍君又邀请老班底创作了一首新歌《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并请在大陈村拍摄电视剧《中国式亲情》的江山籍导演张建成为这首歌制作了MTV。
去年11月28日,48岁的汪衍君带着它走进了中国农业影视中心的演播大厅。“轻轻地在风中翻转,香香地在碗中盘旋,美美地和着我们欢笑,那芳香诱人的大陈面……”一曲唱罢,满堂喝彩。《妈妈的那碗大陈面》荣获“全国首届十大村歌金曲”。“以前经济困难的时候,面条是农村人招待客人最好的食品,母亲为了让孩子能念好书,也都会为孩子们做碗鸡蛋面。《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就是表达了这种情意,饱含着思乡和感恩的味道,所以才会如此打动人心。”汪衍君说。
其实,这碗有100多年历史的“大陈面”早就小有名气,其独特的制作工艺、柔软爽滑的口感,深受当地居民青睐。但由于“大陈面”以家庭作坊加工为主,随着食品行业的入市门槛提高,传统的大陈面面临着考验。“手工加工毕竟辛苦,且产量低、利润薄,发展‘大陈面’,要从家庭作坊式向机械加工转变,向大中城市拓市场。”
在汪衍君看来,唱红《妈妈的那碗大陈面》无疑是打响“大陈面”最好的“广告”。目前,汪衍君已着手筹备一家大规模的现代化“大陈面”加工厂。
大陈村距离江山城区10公里左右,48省道横穿而过。虽然地理位置较好,但除了“大陈面”之外就没有什么经济支柱,年轻人大都在外打工,年纪大的人就在家里伺弄几分田地。“我们村自然资源极其有限,如何壮大集体经济和让群众腰包鼓起来,是村‘两委’干部最费心思的事情。”汪衍君相告。
2004年至今,通过发展温氏养鸡、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外承包矿山、开发农家乐等多项措施,大陈村的经济才开始明显好转,去年,该村的集体收入有了20万元。
集体收入的增加,让大陈村发展公益事业的底气更足了,该村依托远程教育网络,适时组织农民参加实用技术的培训,变“输血”为“造血”。去年上半年村里组织了3期180人参加的养鸡、杨梅种植栽培等培训班,下半年还举办杨梅秋后管理、食用菌种植、柑橘管理等培训班。
统计显示,去年大陈村的人均纯收入为6800元,比2005年增长了40%。“村民的腰包慢慢鼓了,幸福生活就有基本保障了”,谈及江山目前正在实施的“创建中国幸福乡村”活动,汪衍君也说起了自己心中的“幸福乡村”:能让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天天有乐子,找到幸福感的村子就是幸福乡村。
汪衍君说,要让大陈村的村民真正幸福,自己还有好多事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