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 啸 见习记者 陈鎏琰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天下富。2010年,浙江要如何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要如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持续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如何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从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和省政协十届三次会议召开伊始,“三农”就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农业产业发展议题
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列入浙江“十二五”规划
“浙江自然资源稀少,市场经济发达,最适合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则是实现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途径。”全国政协常委、省政协副主席冯明光认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有利于推动农业的理念、结构、科技、体制和管理创新,有利于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实现现代农业的大发展。
冯明光建议,政府应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列入我省“十二五”规划,将农业生态环境成本和农业生态环境效益纳入农业经济增长机制,建立消费拉动、生产激励、政府采购相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和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的投入机制。同时,加快形成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社会力量为补充的生态循环农业组织体系,通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推进农业机械化提升农业生产基础条件。
结合土地流转制定现代农业融资政策
浙江的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在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基础上,今年不少地区要开展大规模的中心镇建设,一些沿海地区的农村,实际上已进入加速转型期。“这种变化是立体的、多维的、全方位的。”省人大代表、海盐县农经局土肥植保站站长王金良在谈到这一影响时认为,政府要在实施农村人口转移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加快土地有序流转。他表示,政府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应结合土地流转量身定制政策,与民间资本有机结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能。
立法保障农业科研经费投入
浙江人多地少、资源占有量非常有限,为发挥科技要素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浙江在全国率先把涉农类科研院所列入纯公益性事业单位,不过,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省农科院党委书记管竹伟表示,当前我省科技支撑体系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仍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备、农业科研缺乏投入、现有科技人员的结构和素质无法适应发展。
管竹伟建议,应立法保障农业科研经费投入,确保省级科技三项经费的三分之一用于十大农业科技专项行动;可借鉴江苏省做法,推进省农科院与11个市农科院所联合,实行院地双重管理的体制;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力度,扩大农业类专业招生数量,在农业科技人才的人员编制、高级职称等方面适当放宽政策,改善农技人员的收入、住房等方面的待遇,激发其创新积极性。
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人员招录考核应由农业部门牵头
去年开始,我省开展了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省人大代表、金华四中校长吴根土在调研时发现,各地在财力、物力上的配备比较容易到位,但人员的安排和管理方面还普遍存在严重缺编、在编不在岗、人员配置不科学等问题,许多乡镇缺少专业农业公共服务人员。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效用,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多重管理是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吴根土说,“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人员的调配权在组织、人事部门,日常管理、使用权在乡镇,而农业部门只具有业务指导职能。”为此,吴根土建议,从事基层农业公共服务工作的人员调整,应当由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牵头,与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会商,根据农业发展需要和各乡镇农业发展特点,制定专门的调配计划,报组织、人事部门审批、备案,同时,以县级农业主管部门为主,强化对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人员的工作绩效考核,督促其求实效、出实绩。
█区域协调及城乡统筹议题
“三座大山”制约城乡公交一体化
在省人大代表、义乌市城西街道七一村村支书何德兴看来,城乡公交一体化的举步维艰,关键在于“管理体制、车型标准和票价制定”这“三座大山”的制约。
作为农村基层代表,感同身受的何德兴建议我省立法出台《浙江省公共汽车管理条例》,将农村公交(或班车)也列入城市公交的范畴,制订统一的政策法规,对公共汽车线网布局、车辆营运年限、车辆服务设施、停靠站点、汽车的购置、燃油补贴等方面进行明确,以便无障碍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
加大生态补偿力度,保护青山秀水
在本届人大会议上,来自钱江源头衢州和太湖源头安吉的人大代表不约而同地提出,希望省政府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转移支付资金补助力度,以补偿当地为保护生态所作出的经济牺牲。
省人大代表、安吉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华民说,安吉在林区保护、水源保护等方面付出了巨大成本、作出了重大牺牲,我省的“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和“转移支付试行办法”出台后,一定程度上惠及了安吉,“但额度还是太小,指标也不尽合理,建议省政府能适当调整指标要求和分值权重,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并尽快考虑出台跨区域环境生态补偿办法。”
省人大代表、衢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会荣表示,近年来衢州以“生态建设为全省多作贡献”为己任,2005年至2009年共投入资金100多亿元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黄会荣建议,把衢州市作为浙江省生态补偿的重点地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因保护生态环境而造成的当地财政减收、农民收入减少和林区道路、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财政支出,给予专项补助,并加大补偿力度。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民生保障议题
探索公司化运作模式,村村建立养老中心
随着老龄化的日趋加快,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省人大代表、桐乡市红旗漾村党支部书记周阿龙说,在红旗漾村,60岁以上老人已经超过17%,有些人家甚至有3个以上老人。
周阿龙调查发现,尽管目前每个乡镇都有敬老院,但老人们却不愿去,“传统思想观念认为,只有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才去敬老院,再加上路途较远,不愿离开子女等原因,一般老年人并不愿意去敬老院。”
周阿龙为此建议,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尽快建立村级养老中心。他认为,农村养老中心最好是建在村委会或村医疗服务中心周围,土地由政府无偿划拨或用村公益事业用地,资金来源以“政府+集体+农户”模式为主,条件允许的,也可以探索公司化运作模式。
提高欠发达地区教师待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的实施,欠发达地区的义务教育投入有所增加,教育硬件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增强。不过省政协常委、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王云路认为,由于地方政府财政投入相对不足,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因素,我省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大学毕业生难进与不合格教师难出、超编与缺编、学历达标率高与教师实际水平低等矛盾和问题。
针对这一困境,王元路建议,提高欠发达地区教师待遇,由省财政切块负担这些地区教师工资的50%-60%,完善岗位津贴制度,按照越是边远、薄弱学校的教师,津贴越高的原则,吸引和鼓励教师往边远农村合理流动;调整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编制标准和职称聘任指标,激励教师安心任教;建立和完善教师优胜劣汰的选用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加强教师培训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