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版:浙江林业

野生动物驯养

一个逐渐热门的产业

编者按:

  1月9日,本报《浙江林业》专刊刊登了“要像抓油茶一样抓好野生动植物产业”和“野生动物养殖,打开农民增收一片天”两篇文章后,很多读者打来电话,咨询相关问题。野生动物驯养,逐渐成了一个热门话题。那么,在野生动物驯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什么问题?该如何应对呢?
  下面对我省野生动物产业已初具规模的湖州、温州两市和萧山、象山两县(区)的驯养实践作一梳理,供借鉴。
产业方兴未艾
  湖州的野生动物驯养已初步形成了三大特色产业。一是龟类养殖。主要集中在吴兴区,以繁殖和经营乌龟、巴西龟、鳄龟为主,产品销往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年产值4.6亿元。二是鳄鱼养殖。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湖州上跃龟鳖苗种有限公司获得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湾鳄、暹罗鳄的行政许可,养殖规模7000多条,新建养殖设施的容量可达2万余条。另外,吴兴区东林镇许多农民也养殖了不少的湾鳄、暹罗鳄。三是蛇类养殖。主要集中在有“中国第一蛇村”之称的德清县新市镇子思桥村,该村以德清县莫干山蛇类实业有限公司为龙头,成立了群联蛇类专业合作社,从事蛇类养殖、加工、市场营销,并开发了蛇类胶囊等系列保健食品。全村年蛇类饲养量达8万条,年产蛇毒冻干粉16.5公斤,150户养殖户户均收入6万元,最高的达10多万元。此外,通过大熊猫、朱鹮、扬子鳄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引进与繁育,还促进了森林旅游业的发展。野生动物产业正逐步成为湖州市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2008年全市野生动物产业产值6.5亿元。
  经过10多年发展,梅花鹿已成为温州市陆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种类的第一大品种,全市取得审批许可的企业达到34家,占总数的34%。此外,还有山鸡类养殖场19家、蛙类养殖场15家,分别占该市驯养、繁殖动物种类的二三位。在温州,还有企业涉足暹罗鳄、蓝孔雀和驼鸟等外来物种养殖。但总体而言,温州市的驯养繁殖目的单一,目前全市食用性驯养繁殖场达到100家,而观赏性养殖场只有1家(温州动物园)。
  在萧山,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业也成为效益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该区现有水禽类、观赏鸟类、兽类、二栖爬行类等人工驯养繁殖场32家,年综合产值在3亿元左右,
  象山县现有驯养繁殖场7家,饲养种类主要有梅花鹿、鸵鸟、野猪、野鸭、林蛙、棘胸蛙等,年产值超过1.3亿元。
尚有五大瓶颈
  从我省野生动物保护利用的实践看,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企业规模偏小。如经济较为发达的温州市瓯海区,野生动物养殖企业多达20家,其中光驯养梅花鹿的企业就达12家。而经济较为落后、更适宜开展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的永嘉、泰顺分别只有11家和5家。另外,目前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企业普遍存在着企业规模偏小、档次偏低的现象,部分养殖场的兽医师只是挂挂名。
  二是缺乏长期规划,市场跟风严重。由于缺乏长期规划,加之政策导向不明,养殖企业(户)往往是在没有做好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就盲目投资,跟风养殖现象严重。如去年以来温州市已有12家梅花鹿驯养企业得到审批通过。过低的进入门槛和过度的市场竞争,势必造成短时间内不合格种源和劣质产品充斥市场,一旦市场饱和,就会引起价格和质量的大幅波动,增加企业投资风险。
  三是缺乏科技支撑,技术含量不高。野生动物特殊的生理特性,要求具备特定的自然环境和饲养管理技术,技术性较强,养殖难度较大。但目前尚未形成一批有高端技术、有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的野生动物驯养高级人才,不少养殖户仍依靠传统经验饲养野生动物,在饲养管理、疫病防治、饲料配方等方面较薄弱,导致原种短期退化现象严重。加之产品加工方法原始,产品附加值低,无法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四是管理人员匮乏,扶持力度欠缺。一些地方尚未成立专门的野生动物管理机构,对野生动物的驯养繁殖政策宣传和供求信息发布难以到位。而政府部门对养殖企业、养殖户的科技支持力度还不够。尽管林业、科技部门每年都会组织有关技术专家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但举办的往往都是种植业方面的讲座和咨询,对野生动物养殖业的关注不够。同时,由于野生动物的驯养繁殖、经营利用涉及到林业、农业、工商、环保等多个部门,尚未形成良好的协调机制,造成市场管理漏洞,直接影响到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
  五是存在非法驯养繁殖、经营利用现象,如未经批准擅自养殖湾鳄、暹罗鳄等。
不妨这样破解
  湖州、温州和萧山、象山等四地林业主管部门从自身实践出发,为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建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注重引导,大力培育野生动物产业。要搞好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的行政许可,走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之路,大力培育野生动物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实施品牌战略,加强规范化管理,促进野生动物产业健康发展。
  二是强化保障,为野生动物保护利用提供有力支撑。建立健全市、县(市、区)二级野生动物管理和救护机构,努力造就一支懂技术、有能力、善服务的野生动物管理队伍,为野生动物保护利用提供人才保障。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展科技攻关,为野生动物保护和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是制定规划,加强宏观调控。根据各地不同区域优势及自然环境特点,对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鼓励各地发展适宜的动物养殖种类,优先发展市场需求大、产品信誉高、价格走势稳和应用前景广的野生动物养殖业和加工业,建立起较完备的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业化体系和布局合理、品种多样、产业结构完整、经济效益显著的野生动物产业发展格局。
  四是综合开发利用,提高经济效益。加大对野生动物养殖的科技投入,一方面要培育优良品种,及时引进先进设备、技术、管理和科研成果;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动物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以养殖业为基础,以产品开发和深加工为龙头,进一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通过提升野生动物养殖的技术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五是加大扶持力度,规范经营管理。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作,各司其职,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在土地使用、申领证件等方面要放宽、简化审批手续,在资金投入上要加大扶持力度,在管理技术上要加强指导,吸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投资这一行业,积极开拓市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经营秩序。林业主管部门要会同工商部门建立市场监管机制,积极组织开展执法检查,研究制定野生动物及产品定期检查和安全防范等制度,努力建立更加开放、公平有序、充满活力的市场秩序,保证野生动物产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