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平
余姚是我国农耕文明尤其是稻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近年来,该市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农产品,以产业化为目标,以标准化为基础,以市场化为导向,以科技化为抓手,全面提升农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农业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2009年,预计实现农业总收入60.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231元。近日,记者走进余姚市,近距离感受了该市现代农业的蓬勃生机。
十大产业竞风流
近几天,余姚市临山镇蔬菜种植大户阮光明夫妻俩一脸喜气,他们种的110亩绿花菜,以每公斤2.8元的价格被海通公司包销,预计每亩收入可达1800多元。临山镇目前有小黄瓜种植面积1500亩,出口蔬菜基地1500亩,许多农民藉此走上了小康之路。
在被称为余姚“南大门”的该市梨洲街道苏家园村,眼下虽是农闲,当地部分村民却格外忙碌,他们正加紧为杨梅树疏枝、施肥,开展冬季管理。苏家园村是个半山区村,村里基本农田不足200亩,山林却有6500多亩,其中,杨梅林400余亩。全村1000余户村民,近三成种植杨梅。每年杨梅成熟时节,众多游客从四面八方赶来,登山赏梅,品尝鲜果,杨梅已成为苏家园村村民的“致富林”。
而在余姚市苗木生产重镇四明山镇,尽管近来天气寒冷,当地苗木交易却十分火热,每天都有满载苗木的卡车发往全国各地。该镇目前已在上海、常州、南京及我省的萧山、金华等地设立花木销售摊位150多个,四明山红枫、樱花等苗木,在短短数年间迅速畅销全国,成为余姚种苗花卉产业的一张“名片”。
……
留心姚江大地,这样的场景还有很多,它们是余姚农业产业发展的一个侧面,一个片段,一个瞬间。
近年来,余姚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本地资源禀赋、历史传承、产业特色、土壤性质和气候特点,大力发展块状特色产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特色产业优势赢得品牌优势、竞争优势。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加工型蔬菜、茭白、水产、畜禽、花卉、竹笋、茶叶、杨梅、蜜梨、葡萄等十大特色产业基地。
其中,河姆渡茭白、临山葡萄、四明山红枫、泗门蔬菜、丈亭杨梅、黄家埠中华鳖、大岚高山云雾茶、余姚獭兔、田螺山生猪等13个基地被列为宁波市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临山葡萄、丈亭杨梅、四明山红枫、大岚茶叶还被认定为全省特色优势产业。
截至目前,该市特色农业产业基地面积达到55万亩,其中,“万字号”基地有15个,基地产出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65%,被省政府认定为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县,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杨梅之乡”、“中国榨菜之乡”、“中国早熟蜜梨之乡”、“中国红枫之乡”、“中国高山云雾茶之乡”、“中国茭白之乡”、“中国樱花之乡”、“中国年糕之乡”,特色产业竞风流。
农业品牌很响亮
说起余姚农业,自然会让人想到很多耳熟能详的余姚农产品品牌。
近年来,余姚市按照“创出一个品牌,兴起一个产业,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农民”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农业品牌经济,培育出了鹤顶牌杨梅、余姚榨菜、河姆渡茭白、瀑布仙茗茶叶、舜水蜜梨、余姚番鸭、四明山红枫、渚山大米等一大批具有较高社会知名度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农产品。2009年全市农业收入60.7亿元中,品牌农业贡献了48.6亿元,品牌农业为该市农民增收超过10亿元。“余姚榨菜”还成功跻身2009年度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第五位,是我省唯一进入前十的农产品品牌。
据有关人士介绍,目前该市农产品品牌发展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农业注册商标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全市已有农产品注册商标764个,基本上涵盖了所有农产品;二是农业品牌企业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市有农业龙头企业10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6家、宁波市级40家,企业总资产40亿元,比2002年增加了13.1倍;三是农业名牌不断增多,拥有“铜钱桥”、“国泰”榨菜中国名牌2个、“明凤”甲鱼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省级名牌11个、省级名牌农产品4个和宁波市级名牌20个,并获得中国驰名商标26个、省著名商标16个、宁波市知名商标39个;四是品牌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全市现已有农业地方标准14个、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29个,以及15个农产品生产操作模式图。
目前,该市已累计拥有国家A级绿色食品79个、无公害农产品80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88个。榨菜、茭白、番鸭、茶叶、中华鳖等名特优农产品在国家、省(市)级农博会上多次获得金奖、银奖,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大幅提高。
设施农业成效好
自从去年早些时候安装了远程监控和自动化温控设备,实现数字化管理后,余姚临山镇味香园葡萄农庄里,前来参观的人就络绎不绝。味香园葡萄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沈如峰说:“依靠现代化的设施、优良的品种和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今后社员一定会得到更多实惠!”
近年来,余姚市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不断提升各个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的设施化水平。比如建成后的马渚稻米基地,呈现出“田成方、苗整齐、基硬化、路横直”的田园景象,体现了农田标准化、农艺科技化、作业机械化、环境生态化的特征;临山葡萄基地建设,注重先进的栽培设施和科研相结合,建成后成为供市民观赏和体验果品采摘乐趣的生态休闲园区;河姆渡茭白基地建设,则体现了基地标准化、栽培设施化、产品无公害的要求,成为立体化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
为保障设施农业顺利推进,余姚市专门出台扶持政策。如新建连片单体钢架大棚10亩及以上,每亩补助2500元(山区补助4000元);当年新发展改良型大棚茶叶(葡萄)10亩及以上,每亩补助1000元(山区补助1600元);大棚蔬菜生产基地推广应用防虫网、遮阳网、性诱剂等,连片面积20亩(山区10亩)及以上,按投资额30%(山区50%)比例进行补助。新安装频振式光控高压杀虫灯且辐射面积1000亩(山区500亩)以上的,按投资额30%以内给予补助。新增棚内喷滴灌、温湿调控等配套设施,以及其他属于农业的棚架栽培设施等,投资在10万元(山区5万元)以上的,按投资额30%(山区50%)以内给予补助。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余姚设施农业的发展。如今,田头喷滴灌喷射出“蒙蒙细雨”,大棚内各类农机“车水马龙”,已成为余姚现代农业发展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截至目前,该市农业设施栽培面积达到6.3万亩,建有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11个,标准化池塘面积达到2.4万亩。粗略估算,设施农业帮助当地农民年增收超过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