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历史性的跨越 新征程的起点

——写在浙江农民年收入突破万元之际

本报评论员

  喜讯,大快人心的喜讯!
  2009年,浙江农民人均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007元。这是浙江农民群众经济生活中的大喜讯,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大事件。
  中流击水,逆势飞扬。这个奇迹,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所创造的。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
(一)
  浙江农民人均收入超万元,是党和政府重视农业、关注民生,迎战国际金融危机的出色答卷。
  回眸刚刚逝去的2009年,金融风暴自美国华尔街决堤而出、席卷全球,中国经济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浙江农业在金融海啸裹挟的惊涛骇浪中呛到了苦涩的“海水”——出口受阻,内销锐减,部分农产品严重“卖难”,一大批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被迫失业回乡……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已连续24年“领跑”全国各省区的浙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从中央到地方,党和政府始终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越是困难,越要重视巩固农业基础,发展农村经济;越是困难,越要关注民生,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越是困难,越要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动科学发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这一年,各级政府贯彻落实“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的重大决策,健全并出台了一系列重农、惠农、扶农、强农的政策和举措,其力度之大、幅度之大、配套之全,前所未有。中央、省政府对农业的投入达21亿元,比上年增长17%以上。农民种一亩水稻,从各级政府获得的补贴和扶持,至少有160元,最多的300元。“政策大礼包”提供了大实惠,捎来了“定心丸”,千万农民群众打消了疑惧,提振了信心,明确了方向,鼓足了劲头。正是因为有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支撑,上下一心共克时艰,越过一岭又一峰,闯过一关又一坎,走出艰辛的寒冬,迎来发展的阳春。浙江农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增长8.1%,第25次蝉联全国各省区冠军。浙江农业生动诠释了速度、质量和改善民生的发展辩证法。
(二)
  浙江农民人均收入超万元,是全省农业部门和广大农业干部转变作风、提高效率,把为农服务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的华彩篇章。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如何用实际行动践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努力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是摆在我省各级农业部门和广大农业干部面前的重大课题。
  困难困难,困在家里处处难;出路出路,走出门去路路通。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开展了大学习、大调研,问需于农,倾听民意找准难题;问计于农,集中民智破解难题;问绩于农,改善民生检验实效。新年伊始,省农业厅即推出了“六大提升行动”,吹响了转型升级的“集结号”;同时,推出十项惠农举措,向全省4000万农民群众公开承诺,年内助农增收50亿元。自加压力、自断退路,从容应对,忙而不乱,既解近忧、又谋长远。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从领导到机关科员,从首席专家到农技员,成千上万的农业干部进村入户,送服务,解难题,干实事,促发展,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为执政为民、服务为农的生动实践。他们和农民群众同心同德,共御艰辛,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固本强基,提升能力,使浙江农业在跌宕起伏间呈现绝处逢生的转身,增长更有质量,发展更有后劲。
(三)
  浙江农民人均收入超万元,是广大农民群众苦干实干、转型升级,促进农业科学发展的丰硕成果。
  危机告诉我们,传统模式之“危”,往往是科学发展之“机”;落后生产力之“危”,往往是先进生产之“机”。危机袭来,困难当头,浙江的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广大农民群众不等不靠,迎难而上,努力化危为机,危中求进。
  转型升级的攻坚战,在浙江广袤的田野上全面展开。他们千方百计提升品牌,千方百计拓展市场,千方百计自主创新,千方百计改善管理。甚至连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也加入了农业创业就业的行列,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生力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农机化,良种化,信息化,以及测土配方施肥、节能减排……在应对危机的一年间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浙江农业从生存型创业向创新型创业转型发展。这不仅成功化解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眼前之急”,又通过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谋得“长远之功”。
  浙江农民人均收入超万元,既是历史的新标高,更是历史的新起点。站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起跑线上,我们清醒地看到,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增收仍然困难,发展的挑战依然会考验浙江的“三农”工作,困难和坎坷还会不时袭来。但是,以2009年起始的跨越为契机,我们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必胜信心,将以更加从容的姿态,在新的征程上奋进。
  创新未有穷期,浙江农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战正在向纵深发展,农民收入必将持续稳定地增长,浙江农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