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资源要素 集约经营显成效
在民营经济发
达的慈溪,农业产业
的“吸金”能力有增
无减。伴随着土地等
资源要素的集聚,农
业规模经营效益吸引
着越来越多的工商业
主在土地上“抛金洒
银”。在该市掌起镇,从事
电脑经营的企业主陈国春,投资350万元,在340亩土地上建起了慈溪市掌起国春果蔬农场,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如今,像陈国春一样的10多位企业主先后落户掌起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每家企业投资均超100万元。
近年来,慈溪市把打造集约型农业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抓手,出台多项鼓励扶持政策,促进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有机结合,推进规模经营。仅2009年,该市新增土地委托流转面积超过1万亩,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2.1万亩左右,超过全市农村承包土地总面积的58%。
土地聚起来了,慈溪按照“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现代化管理”的思路,大力培育规模产业基地。全市现已有单体规模200亩以上的农业产业基地260个,总面积超过20万亩。同时,在新围海涂地上超前规划建设总面积约6万余亩的杭州湾现代农业开发区也于近日正式启动,将建标准产业园、苗木产业园、休闲观光农业园、农产品物流园和农产品加工园等五大园区,用不了多久,这里将成为我省最大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土地流转规模的扩大,也催生了8000多个生产经营大户,其中百亩以上规模大户580个。这些大户几乎经营着全市一半的农田,他们创造的产值,占全市农业种植业总产值的六成多,这一比例仍在逐年增加。
集约化经营使农业生产在耕种收等环节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操作,形成了区域特色明显的五大主导产业,产生了良好的收益。据慈溪市农业局测算,这些农业基地平均每亩地的产出高于一般农户1500元,农业规模经营面积逐年扩大。
注重技术创新 科技农业放光彩
西兰花是慈溪市最重要的出口创汇高效特色蔬菜之一,针对目前栽培的西兰花品种全部依赖进口,其种子价格昂贵且供应得不到保证的问题,该市海通集团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施“西兰花良种国产化选育研究”项目的科研攻关。据悉,该项目实施后,可使西兰花种植成本降半,若按目前该市西兰花2.5万亩的种植规模计算,该项目实施后预计可使该市西兰花种植年成本降低约250万元。
创新才有活力。近年来,慈溪市积极推动科技型农业的发展,让技术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该市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依托,引导园区企业以项目联合攻关、农业成果转化等形式,先后与中国农科院、浙江大学等科研单位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还通过设备补助、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增强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近几年,慈溪的科技兴农成效明显,民营农业科研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目前已有民营农业科研机构20家,研究涉及蔬菜、水果、花卉、水产、畜禽、饲料、农机、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近年来,民营农业科研机构先后承担了国家星火项目5项,通过浙江省新品种审(认)定4只,获各类专利18项,已成为慈溪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当然,这一切离不开政策的激励。近几年,慈溪市设立了农业科技项目实施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鼓励基层单位开展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对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品种、农业科技发明、单项技术突破获得专利权、自主知识产权等给予重奖。在政策激励下,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明显进展。围绕主导产业,目前该市已建成27个科技园区,其中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两个、省级3个、宁波市级1个,建设面积近5万亩。
依托这些创新平台,慈溪市蔬菜真空冷冻保鲜、大粒蚕豆选育推广、棉花新品种培育等领域的研究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慈溪也成为我省农业科技创新的佼佼者。
立足科学发展 生态农业前景广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养猪场是一个臭气熏天、脏水横流的地方。但在慈溪市慈龙畜业有限公司,却有迥然不同的景象。这里绿树掩映,环境整洁,粪便、尿液、污水等或制成有机肥,或利用沼气池转变成清洁能源,实现污染“零排放”。11个沼气池生产出来的沼气不仅可以满足养猪场做饭、供水、供热的需要,还能通过燃烧发电,每天为养猪场供电350度左右。猪粪通过处理加工,年可转化出2700吨左右的有机肥,为企业创收27万元,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丰收。
在慈溪,生态农业的发展可谓如火如荼。大桥生态农庄通过引进和应用农业节水技术,对废水、雨水进行回收处理,将循环得到的水资源用于蔬菜、果蔬、园林景观的自动化喷滴灌,并大力实施农作物间种套作模式和渔业立体养殖模式,实现农业生态循环生产。益大养鸡场利用废弃物年产沼气30万立方米,年发电量70万度,节省电费约49万元,年产有机肥料1300吨,年增效益100万元。
生态农业的推进,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各地纷纷依托当地农业特色,发展农业旅游。大桥生态农庄从生态农业起步发展旅游,先后被评为全国AAAA级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杭州湾跨海大桥开通后,客流量倍增,年营业收入超过4000万元。随着慈溪香格里农庄等农业旅游观光点相继对外开放,慈溪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业日趋成熟。
目前,慈溪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已初步形成了南部沿山发展带、中部平原发展带、北部滨海发展带三大特色区域,杨梅节、水蜜桃节、葡萄节、黄花梨节等具有农业特色的节庆也已成为发展农业旅游的有效平台。如今,慈溪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准的休闲观光农业点已有数十个,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100万,营业收入逾1亿元。
提升产业水平 产品加工添后劲
慈溪是全国优质蜂产品基地。近年来,该市众多蜂产品生产企业加大技改投入,研发精加工产品。不久前,该市杭州湾蜂业园成功开发了超临界蜂胶产品,进入了高端化发展之路。产品种类的增多和档次的提高,不仅延长了产业链,而且为蜂产业的发展增添了后劲。2009年全市养蜂产值达1.03亿元,蜜蜂饲养量和主要蜂产品产量、产值继续位居各县级市前列,蜜蜂产业链总产值2.83亿元。
近年来,慈溪市着力引导农产品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转变。该市按照“扶强龙、培中龙、育新龙”的工作思路,构筑农产品加工梯队。引导各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大规模,提高加工增值能力,对销售首次突破亿元、5000万元、3000万元或当年增幅较大的企业分别给予5万-50万元不等的奖励。加大力度扶持中小农企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逐步形成农产品加工企业前有强龙、后有新龙的规模梯队优势。目前,该市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330余家,其中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两家、省级骨干农业企业6家宁波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9家慈溪市级67家。
同时,积极拓宽加工领域,做精做深蔬菜加工业、主攻发展畜禽加工业、优化发展水产加工业,努力拓展休闲食品、营养食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和绿色食品,促进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近年来,新开发休闲食品倍受欢迎,“恒康”系列炒货销售已达3.3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5%。
宁波(慈溪)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的建设,为慈溪农产品加工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已有10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基地,累计投资超过8亿元。作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基地建成后将成为华东地区一流的绿色农产品集散地,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和现代食品工业基地,进一步推进慈溪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依托各类农产品加工基地平台,慈溪农产品加工档次和效益不断提高。2009年,该市加工转化农产品80.4万吨,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51.5亿元。
开拓国际市场 出口贸易活力足
慈溪农业的外向度近80%,出口创汇农业一直是慈溪农业的一张名片。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开通,给慈溪农产品扩大出口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契机。该市围绕建设全省一流、华东地区最具规模出口创汇农产品加工基地的目标,巧借国内外大中型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等平台,加速拓展海内外市场。
为适应国际市场需要,该市加大了出口产品开发力度,形成了以蔬菜、鳗鱼、丝瓜络、蜂产品、畜草制品等五大产业七个大类,100多个系列的产品结构,出口产品也由低附近加值、粗加工型向裘皮羽毛制品、沐浴保健用品等高附加值精加工型产品的转变。针对不少中小企业缺国际市场信息、缺农产品外贸订单、缺自营进出口权、缺外经贸人才等问题,慈溪市还专门组建了全省第一家农业专业外贸公司——宁波慈农贸易进出口有限公司,为中小农业企业产品出口开展代理服务,年出口代理额达1000多万美元。
走出去,还要引进来。慈溪市通过“以外增外、以外促外”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活动,实现资金、技术、市场的同步引进和开发。至2009年底,全市先后引进“三资”企业37家,实际引进外资约6393.72万美元。外资的引进,有力地带动了农产品的出口,该市蔬菜、沐浴、草编、畜产品等农产品纷纷走出国门,进入日本、美国、新西兰、欧盟、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培育了一大批优势产品。目前,该市丝瓜络制品、菜苔、毛豆、绿花菜等一些优势出口产品不仅在全国占重要地位,在国际市场上也享有良好的声誉。慈溪市也连续5年被浙江省命名为外向型农业先进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