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产经

“浙八味”有“苦”也有“甜

  本报记者 王美华 通讯员 何伯伟
  又到了“浙八味”盘点收成的时候,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2009年,我省中药材种植面积42万亩左右,生产总值18多亿元。中药材出口2605.48万美元,同比下降9.9%。“浙八味”主产县种植面积约占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的43%。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的中药材特别是“浙八味”市场可以说是“阴影”未消,冷热不均。
  浙贝母算得上“浙八味”中的“幸运儿”。2009年,全省浙贝母种植面积2.34万亩,比上年减少2000亩,但平均单产达270公斤,比上年增加18公斤/亩,商品贝总产量为6600吨,与上年基本持平。从产新时的12元/公斤,到目前的29-33元/公斤,浙贝母的价格一直呈缓慢上升趋势。
  全球清凉饮料市场持续快速发展和“甲流”疫情影响,成就了杭白菊市场。可口可乐、联合利华、惠尔康、王老吉等知名企业对杭白菊需求量增加。杭白菊的市场价格也爆出了“冷门”,其中,今年效益最好的饼花,价格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64元/公斤,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倍多,按照亩产125公斤计算,亩产值达8000元以上,而且采收用工大大节省,朵花用工数不足胎菊三分之一。2009年,主产地桐乡杭白菊总产量在5000吨左右,平均亩产值达到6000元。遂昌菊米收购价格每公斤达76元,比上年增长90%。
  白术是我省主要出口药材品种。去年产新时价格为10-12元/公斤,到12月中旬价格已涨至23元/公斤。预计这样的价格走势会延续到今年上半年。加上天台、新昌、磐安等产区示范推广白术化学控蕾技术,达到减本增产增效,每亩省本增效400元左右。
  相比之下,温郁金和杭白芍行情就显得“萎靡不振”。鲜品价格每公斤仅为0.40-0.80元,除订单户得到有效保护、每亩收入可确保1500元外,其余种植户大都亏本。2009年,全省温郁金种植面积只有5000亩,比上年减少7000亩,产量大减。主产地乐清市16个乡镇(订单农业350户)种植温郁金约1430亩,2009年温郁金鲜品总产量约1780吨,比上年减少47.7%。杭白芍的低价位也始终难以“翻盘”。受亳芍的冲击,目前市场价仅为12-20元/公斤。
  对于“浙八味”的“甜中有苦”,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除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外,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本地缺乏有实力的深加工企业,以致不能完全消化农户种植的产品,导致市场不稳定;二是缺乏种植计划,以致农民盲目发展,出现供大于求的被动局面;三是本地厂家停止收购,市场完全被外省客商左右,这些外地客商利用本地药贩子,疯狂压价。
  专家建议,药农和企业要多方努力,积极应对。例如,有1000多年栽培历史的温郁金,其品质居我国三大郁金(温郁金、广郁金、川郁金)之首,药材因质量上乘曾享誉中外。为保持和振兴这一传统产业的优势,今后应加强指导,扶持深加工企业,实行订单生产,引导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倡实行规范种植,推广应用“温郁金1号”良种,建立生产档案,并给予规模种植企业和大户适当补贴。同时,要制定一定的价格联盟,避免价格上的恶性竞争,打破少数收购企业的垄断地位,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同时,像杭白芍等药材尽管处于低价位,但从生产上看还是有它的优势。2005年新版药典现定白芍的药典标准有效成分芍药甙不得低于1.6%,这样就限制了其他地区白芍的生产,确保了杭白芍的市场份额。因此,专家建议,对杭白芍要加强道地药材原产地保护,实行恢复性生产,推广粮药间套生产模式,增加药农收益,稳定种植面积,推广“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扩大品牌宣传,实行企业订单保护价生产,体现优质优价,满足厂家对高质量白芍的需求。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