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省“平安农机”创建活动结出硕果,全年共创建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县(市、区)3个、省级示范乡镇47个、省级示范村25个。现将余杭、义乌、嵊州3个成功创建“平安农机”示范县(市、区)的做法和经验予以介绍,供各地借鉴。
近年来,农机管理部门对拖拉机年检从严把关,从源头消除事故隐患。 胡林 摄
余杭
强化日常管理 杜绝事故隐患
杭州市余杭区自2006年开始创建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区活动以来,从强化管理入手,通过严格执行年检年审制度、规范牌证管理、实行农机动态监管等手段,有效杜绝了农机事故隐患,减少了事故的发生。
近年来,余杭区紧抓年检年审工作不放松,从源头上减少农机安全隐患。开展创建“平安农机”活动几年来,该市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上牌持证率达90%以上,年度检审率达到90%以上。今年,该区还加强了对166个农机维修网点的培训、检查和管理,未发现无证经营现象。对农田作业拖拉机手,该区每年开展的培训和宣传不少于两次,在提高机手操作技能的同时,力促他们重视拖拉机、收割机等机械的年检年审。
拖拉机数量有多少?收割机质量如何?今年,该区从农机档案管理入手,全面掌握农机数量、分布、运行状况等数据。根据“平安农机”创建档案管理要求,余杭区对拖拉机及驾驶员、联合收割机及驾驶员、维修网点等的档案进行了检查和指导,确保档案完整。同时,规范内部管理制度,对农机监理制度、责任书、工作记录等都建立档案,确保管理到位。此外,在农机牌证核发管理中,该区农机管理部门按照牌证管理相关规定和要求,做到行为规范、服务热情、收费公开、制度公开、办事公开,还专门在临平、径山等地设立审验办事窗口,并实行提前半小时上班的工作制度,为机手提供便利服务。
外省籍拖拉机的监管,一直是农机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余杭区自2005年在杭州市率先组建公安驻农机警务室以来,以农机警务室为依托,开展外省籍拖拉机技术性能检测、信息登记、建档工作,基本解决了外省籍拖拉机在该区从事运输作业管理欠缺的现状。到目前,已登记外省籍拖拉机1047台,驾驶员901名,有近90%的驾驶员参加了协会,并划入辖区乡镇参加安全学习。
今年,我省全面启动拖拉机报废更新,在购机补贴中落实鼓励报废更新资金,杭州市也出台了地方报废拖拉机的鼓励政策。余杭区借政策东风,出台了每报废一台道路运输拖拉机补贴500-600元的鼓励政策。同时,积极发挥公安驻农机警务联络室作用,强化路面检查,强制报废已到使用年限上道路行驶拖拉机。双管齐下的运作,报废工作进度不断加快。目前该区已报废道路运输作业拖拉机239台,报废农田作业拖拉机70台。
立足源头抓管理。自2006年开展“平安农机”示范区创建以来,余杭区农机事故隐患明显下降,没有发生3人以上重特大事故,死亡事故逐年下降。
义乌
改善硬件设施 夯实安全基础
今年以来,义乌市紧紧围绕创建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市这个目标,市、镇(街道)、村三级加大投入,抓好涉及农机安全的硬件建设,夯实安全基础。
在创建“平安农机”示范市活动中,该市农业局积极争取市财政支持,3年来共争取财政资金60余万元,各镇也安全专项资金予以扶持,大力开展农机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该市已累计投入创建资金100余万元。
扶持资金的到位,使该市各镇(街道)、村道路基础设施日益改善,用于农机安全警示标志、宣传资料、活动开展等多方面的投入增加,有效改善了农机作业和安全交通条件。
近年来,该市在各镇、村交通要道、繁华地段、车流量大、人员密集场所设立农机安全村路牌88块、农机安全宣传窗36个、宣传牌1516块、设立警示牌39块、减速标志26块,减速带196米,有效提高了农民的安全意识。同时,在农村道路临水临崖路段、连续坡道、弯道路段设置警示牌等交通安全设施,消除了道路安全隐患。
在加大基础设施设备投入的同时,该市专门投资10多万元购置电脑等设备,成立了市级农机安全生产活动室,为农机手提供学习交流活动的平台。各相关镇(乡、街道)也都建起了农机安全生产活动室,并配备了电视机、影碟机等电教设备。各行政村充分利用党员活动室、远程电化教室、大会堂等场所设立“农机之家”88处,在“农机之家”内进行制度上墙88套352个版面。此外,该市还积极建设好农机安全村这个平台,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62个农机安全片组,加强对农机手的监管,并对拖拉机、收割机建立农机台账,对各种农机都进行了详细的登记、使外省籍拖拉机、农机维修网点、农机事故等做到有据可查。
通过创建活动,义乌市已建有省级“平安农机”示范镇(街道)4个,省级示范村两个,市级示范村88个,农机事故明显下降。
嵊州
“三剑齐发”治隐患防微杜渐保平安
嵊州市积极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采取宣传、责任、执法三措并举,着力打造农机安全生产环境。
近年来,该市把加强农机安全宣传工作作为农机安全生产的重点工作来抓,每年投入6万元左右,用于电视、报纸的农机安全法规宣传。在春运期间,每年都在当地电视台安排近1个月农机安全公益广告。此外,该市还在报纸和电视开辟专栏,每年播发拖拉机道路交通安全整治的内容不少于两次,提高群众的安全意识。
2006年,为把安全、政策等信息及时传达到机手手中,该市农机管理站把全市2200余名机手注册加入农民信箱农机手群,每周向机手发送一次农机安全短信,截至目前,已累计向机手发送短信20余万条。同时,充分发挥农机安全片组、农机安全村等阵地的作用,运用广播、黑板报、宣传窗、安全挂图、农机安全宣传光盘等形式,强化宣传农机安全生产的有关法规,努力做到宣传到户,服务到机手,使农机安全生产观念深入人心。
该市还积极开展“平安农机”咨询下乡活动,向机手、学生、群众宣传安全知识。2006年以来共向机手、群众发送农机安全宣传资料2万余份,印发倡议信5000份,张贴宣传图500余张,悬挂宣传标语800余条,努力营造农机安全生产范围。
安全重于泰山,隐患险于明火。从2006年起,该市实施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市农机管理站、乡镇农机管理站、村、机手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极大地激发了基层农机人员参与农机安全管理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心。2008年,该市更是把农机生产工作列入市政府对各镇(乡、街道)的安全生产考核内容,并签订责任书,为农机部门开展农机安全管理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四年来,嵊州市已累计签订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书1.2万余份,使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层层落实、人人明确。
同时,在日常牌证管理中,该市农机管理站严格按照规定,加强对驾驶员的考试发证关,加强拖拉机的上牌入户关和检验关,坚决执行“谁考试、谁检验、谁签字、谁负责”的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不断提高牌证管理水平。
管理严,执法更要严。2006年,嵊州市率先在绍兴市成立农机警务室后,积极深化推动警农联合执法。今年4月,该市进一步深化了农机警务室的运行机制,向乡镇交管站派驻在职农机员,使农机管理员直接参与到乡镇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并与交警每季度开展交流会,分析农机安全形势。自警务联络室成立后,嵊州市积极开展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农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等活动,严厉打击拖拉机违法责任等行为。近年来,该市农机警务人员共上路检查7000余人次,纠正拖拉机违法行为6000余次,查扣无牌无证或严重脱检拖拉机300余台,上路发放安全资料1万余份。
通过广泛宣传、强化执法监管,该市农机安全形势进一步好转。今年前10个月,该市农机事故数量同比下降37.5%,有力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安全宣传进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