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文学家黄庭坚因力主继承和恢复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在被贬谪涪州(涪陵)期间,他“欲尽将杜子美两川双峡诸诗 ,刻碑藏蜀中”。眉州丹棱县名士杨素闻之,专往请黄庭坚挥毫落墨,由他在家乡丹棱笔架山刻碑建堂珍藏。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全部工程竣工。黄庭坚为之题名曰“大雅堂”,并作《大雅堂记》。他认为杜诗与《诗经》、《离骚》乃一脉相承,只有这些作品才是“大雅”之作,才有资格登堂入室。书写杜 诗 ,刻碑建堂 ,是为了使“ 后 之登大雅堂者,能以余说而求之”。此举一经传扬开来,震动诗坛文苑。此后,人们遂借能不能“登大雅之堂”来评说一件作品是高雅还是粗俗。
(摘自《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