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1版:浙江海洋与渔业

2009,浙江渔业六大看点

  •   2009年,浙江渔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两创”总战略和“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发展”的总要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水平,全省渔业经济亮点纷呈。渔民人均收入有望增9%
      【数据】:今年1—11月,我省水产品总产量355.47万吨,其中海洋捕捞227.92万吨,同比减3.65%;海水养殖69.14万吨,同比增1.72%;淡水渔业57.22万吨,同比增12.02%。渔业捕养产值319.11亿元,同比增0.72%。
      预计2009年我省水产品总产量为505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渔业经济总产出将达到1360亿元,比上年增长5.2%左右;渔民人均收入有望达1.2万多元,比上年增长9%左右。
      今年,我省整合专项扶持资金1亿多元,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的现代渔业,提升了六大主导品种产业的发展水平。
      我省还制订相关政策,启动“生态强渔富民行动计划”和“渔业洁水保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生态渔业建设;积极推进水产种子种苗工作,启动了多家国家级和省级原良种场的建设;组织召开全省水产骨干企业座谈会,商讨共同应对金融危机之策;积极组织支持加工出口企业参加国际水产博览会,努力拓展国际市场;远洋渔船更新改造工程深入实施,外派渔船数量和渔业产量同比都有所增长。
    水产品质量总体好于上年
    【数据】:今年,我省围绕重点对象、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对4500余家养殖场、近300艘捕虾船开展了拉网式排查,对问题产品实施限期整治和依法查处。全省共抽样检验海淡水产品1224批次、3507个样品,总合格率99.69%,产品批次合格率99.10%,水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总体好于上年。
      随着经济的发展,水产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我省渔业部门积极宣传、贯彻《食品安全法》,组织开展了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暨执法年活动,坚持预防为主,在水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规范使用渔用药物和食品添加剂,努力做好水产食品安全工作;并配合有关部门完成了欧盟食品兽医办公室(FVO)对我输欧水产品卫生监管体系的考察,顺利通过检查。
    标准渔港建设快速推进
    【数据】:2009年以来,我省加快了标准渔港建设步伐。截至9月底,舟山、宁波、温州、台州等沿海四市完成投资10620万元,为年度计划36.6%;目前已有11个项目在建、10个项目建议书获批准,其余项目均已开始前期准备工作。
      根据《浙江省沿海标准渔港布局与建设规划》实施要求,至2012年底,我省要投入29.69亿元,建设69个标准渔港,其中包括8个国家级中心渔港。届时,将形成以国家级中心渔港为龙头,一、二级渔港为骨干,三级渔港为基础,天然避风岙口为补充的标准渔港体系,可满足机动渔船停泊避风的比例将由目前的43.6%提高到95.5%,全省渔港防台抗灾能力有实质性提高。
    百万亩标准鱼塘基本建成
    【数据】:2006年起,浙江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实施了百万亩鱼塘标准化建设改造工程,省政府每年安排3750万元专项资金,要在5年内建设改造100万亩生态型标准鱼塘。
      至今年10月底,我省已完成鱼塘标准化建设改造任务88万亩,占全省现有养殖塘总量的75%。目前各地正利用冬闲大好时机,抓紧最后12万亩鱼塘的标准化建设,预计到年底能基本提前完成。改造后的标准鱼塘,平均每亩新增产值1000元以上,年新增效益近10亿元。
      百万亩标准鱼塘建设不仅显著改善了养殖渔区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了养殖产品的品质,还直接增加了渔农民经济收入,壮大了渔村集体经济,综合效益十分显著,深受渔区干部群众的欢迎。
      围绕渔业产业转型升级这一主要目标,我省还根据浙江的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生态强渔富民、渔业洁水保水、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这一生态渔业建设行动目标为主线,整合科技、资金、管理、服务等资源,重点实施水产养殖业发展四大工程,即在水产养殖相对集中区域重点实施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建设工程;在粮食主产区和欠发达山区重点实施养鱼稳粮增收工程;在内陆江河湖库和沿海地区重点实施养鱼洁水工程;在有条件的地区着力推进休闲观赏渔业提升工程。
    渔业救助系统效果显著
    【数据】:截至上月底,全省已有14153艘185马力以上渔船安装了卫星船位信息终端设备,17863艘60马力以上渔船安装了AIS渔船防碰撞系统终端设备;在沿海各地建成20座AIS信号接收站,信号范围已可覆盖长江口到温州沿海的商船习惯航线;省、市、县三级海洋渔业船舶安全救助信息中心相继成立,30个监控指挥平台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并继续向重点渔业乡镇、村社延伸;已举办200多片次船用终端设备操作培训班,共有1.2万名渔船船长、船员接受了培训。
      我省海洋渔业船舶安全救助信息系统自2008年5月实施以来,由于实际应用效果显著,深受广大渔民群众的欢迎,项目建设进展十分顺利,比计划提前一年半时间全面建成。
      海洋渔业船舶安全救助信息系统的全面建成,使浙江成为全国首个利用AIS和卫星通信技术提高渔船的海上防碰撞和有效救助能力的省份。系统试运行至今,在避碰、通讯、救助、追踪、防盗等多方面显示出良好效果。据统计,今年1—11月,渔船与商船碰撞事故同比又下降了39.6%。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政策性渔业互保全国领先
    【数据】:2009年,我省政策性渔业互保事业继续快速发展,截至10月底,全省渔业互保费收入达1.98亿元,同比增长15.26%;发生理赔5453起,共赔付6387.98万元。目前全省参保渔船数已达到1.5万艘,参保面已扩大至60马力以下渔船;雇主责任互保12.9万人,占可保下海渔民总数的97%以上,人均保额提高到18.39万元。
      我省政策性渔业保险为渔船系上了一条保护绳,今年,全省政策性渔业互保承载风险保额已达305亿元。渔业自然风险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在全国首屈一指。
      省渔业互保协会还积极推行渔业互保小额贷款业务,扩大试点范围,目前已扩大到6个县市,2009年新增贷款885万元,累计发放贷款2645万元,深受渔民群众的好评。
    玉环渔家女喜晒鱼鲞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