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兰花具有数千年的文化背景,其产业发展与精品、藏品市场紧密相连。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兰花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一些精品甚至出现局部过剩的现象。开拓兰花大众市场已势在必行,但前提是具备相应的商品性,实行规模化生产。兰花的商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品多样化。中国兰花种类很多,但江浙一带,往往把春兰、蕙兰视为兰文化的主流,对其它种类重视不够。其实,在众多兰花种类中,墨兰最适合产业化开发,因它具有易栽培、繁殖快、花多、带甜蜜果香味等特点,深受群众喜爱。更重要的是它的花期合适,可在元旦、春节期间上市。同样,剑兰也另有一番韵味,花期正好弥补了夏季花卉的淡季,而且花期长。虽然春兰、蕙兰中也有不少适合产业化开发的品种,如大富贵、大一品等,但它们的花期正好在百花齐放的春天,容易失去部分市场份额。
近几年,中国兰花的种内和种间杂交育种已取得令人注目的成绩。正确运用杂交育种技术,对于繁荣中国兰花和兰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鉴赏通俗化。以瓣型学说为核心的兰花鉴赏理论是精品市场评判兰花优劣的基本准则,所用鉴赏术语多且深,有的只可意会,难以言传,许多兰花爱好者潜心多年,方才悟得真谛。因此,要让一般顾客在短时间内接受这种鉴赏观,实在是勉为其难。一般人在评价兰花优劣时,往往不讲究瓣型、珍稀度等,而更注重花大、色艳、香浓等通俗易懂的观赏性状。
在组织兰花规模化生产、大力开拓兰花大众市场的今天,兰花鉴赏思路需要创新,应为大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
三是质量标准化。标准化是花卉产品必须具备的商品性。兰花种植的许多细节提醒我们,拿出一盆合格的兰花并不难,但要一下子拿出1000盆、1万盆合格且整齐划一的兰花,决非易事。其中最关键的是种植技术,包括可调控的种植环境、多种现代科技的集成应用以及精心的管理。只有种植过关了,才能保证产品的标准化,提高产品的商品率。
四是价格大众化。兰花价格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不同的兰花市场(即大众市场、精品市场和藏品市场),交易商品的价格相差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更多。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我们应该生产多档次的产品,在保护、发展兰花精品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兰花大众市场,而且市场价格能为普通百姓所接受。
五是注重产品包装。俗话说“货卖一张皮”,投放大众市场的兰花产品应经过精心设计和包装,与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相适应,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即:美观、人文、干净、省事。如将泥盆换成塑料盆、陶盆、紫砂盆或瓷盆,给兰花配上精致的盆架等。 (张志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