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版:浙江林业

这一年,林业发展中的那些人那些事

  在2009年即将过去时,我们想对媒体报道过的林业系统的人和事作一简单梳理。尽管这种梳理是挂一漏万,但我们只想用这种方式,再次触摸、感受这些人和事。
  这些人和事多来自基层,谈不上是什么年度人物和事件,但或多或少能让人感动、给人启迪。
NO.1 “魔术教授”史锋
  一株普通石楠,引进价格1万多元,嫁接红叶石楠,经过三五年的培育、整形后,市场价至少可达10万元;一个被废弃的青梅老桩嫁接红梅,经过5至7年的栽培、修剪,可增值50至60倍……这些“神话”的创造者是被长兴泗安农民称为“魔术教授”的浙大生命科学院副教授史锋。
  史锋领衔的浙大生命科学院教学科研基地建在长兴泗安,这里每年至少有3到5项科研成果孵化并转化,可辐射长兴7万亩苗木基地。
NO.2  省劳模盛建旗
  10年前,他冒着巨大风险四处借钱,将别人经营不下去的香榧基地承包了下来。因为他坚信,经过辛勤汗水的浇灌,天下没有只开花不结果的树;10年后,在他的带领下,建德香榧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成为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他就是建德市三都镇大唐村的盛建旗。10年香榧风雨路,不仅印证着他对家乡那一颗颗香榧树的钟情,更饱含着这位汉子发展香榧产业带动家乡百姓致富的夙愿。在盛建旗的带动下,建德市香榧种植面积已达到1万亩。今年,盛建旗被评为省劳动模范。
NO.3  农民专家孙士明
  湖州市吴兴区埭溪镇山背村村民孙士明,在科技人员的精心指导下,经过反复探索和实践,终于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可靠、生态、高效的毛竹覆盖培育技术。该技术可使春笋的出笋时间提前到春节前后,笋期在50天左右,所产春笋以壳黄、肉白的外形和冬笋品质,深受消费者欢迎。孙士明采用上述技术培育的2.3亩竹林,今年销售春笋2.5万元,累计总产值达35万元,平均每亩年产值为1.69万元。
NO.4  义务植树人蔡存会
今年3月,正是植树的大好时光。在苍南县矾山镇高岚山公园,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忙着义务挖坑栽树,他就是71岁的蔡存会老人。
  蔡存会是矾山镇退休干部,从小爱种树养花。几年前,他在老家白岩村的荒山野地里开辟苗圃,种下喜树、棕竹、枫、紫玉兰等十几种树苗。如今,他看到高岚山公园急需绿化,就步行5公里到苗圃挖树苗,并挑着树苗到公园移植。5年来,蔡存会已育苗万株,义务植树千株以上。在当地的公园、敬老院、学校等公共场地,都可看见他栽的树木。
NO.5  自制苗木K线图的肖崇云
  今年上半年,浙江中国花木交易网经理肖崇云花了3个月时间,在对当地主营苗木品种5年来行情统计的基础上,制成了多个直观的K线图,价格变化一目了然。
  这些K线图涉及的苗木包括香樟、广玉兰、樱花、银杏、乐昌含笑、杜英、茶花、桂花、红枫等9个品种,从2003年12月开始,每隔4个月他就标记该品种在华东地区的平均交易价格,直到2008年12月。肖崇云说,现在他做的K线图只有价格一项内容,而且范围主要是华东地区,今后如果能增加苗木生产量、种植面积、存圃量、销售量等内容以及多个苗木产地的数据,其参考价值将更大。
NO.6  用树皮“贱养”兰花的李卫庆
  在绍兴县夏履镇夏幅路东面一角,3个黑网大棚在路边甚是显眼,这里就是李卫庆的兰花基地。今年40岁的李卫庆承包了3亩地,用瓜子、树叶等材料,培育了5000盆兰花,品种包括蕙兰、四季兰、寒兰、春兰等。他准备用两年时间,使兰花品种达到14个,再搭建3个兰棚,让兰花走入寻常百姓家。
NO.7 将花卉做成工艺品的陈建伟
  参照《小商品分类与代码》,花卉产品并不在小商品之列。但义乌花无缺园林公司老总陈建伟为了充分利用市场外贸资源,将花卉种子撒在特装小瓶子里,成功研发出各式无土花卉工艺品,使之与其他小商品一起飘洋过海,出口国外。
  这些针对外贸出口设计的花卉工艺品,以手机挂件居多,高度约为1—5厘米。在今年的义乌森博会上,公司已接到不少意向订单。
NO.8  省内梅花鹿养殖第一人尤贤朴
  温州是我省梅花鹿圈养最早的地区,也是饲养量最多的地区,遍布该市除洞头之外的各个县(市、区),总饲养量约2300多头。目前,坐落在平阳县昆阳镇溪岙村的士福养殖场养殖总量达1500多头,成了省内规模最大的梅花鹿饲养基地。
  士福养殖场现由曾在欧洲从事外贸生意的平阳人尤贤朴掌管,他采取“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将繁衍的幼鹿以低于市场价近一半的价格卖给泰顺、文成、苍南等地农户,签订鹿茸回购合同,如果农户不愿饲养,还可以市场价回收梅花鹿,并定期上门辅导饲养技术。
NO.1 杭州成为全国森林城市
  到过杭州的人都有这样的印象:这里春季桃红柳绿,春意盎然;夏季荷花盛开,赏心悦目;秋季桂花飘香,沁人心脾;冬季腊梅绽放,花香四溢。杭州正塑造着一个个“花木葱茏、翠树流云、空气清新”的绿色世界。
  今年5月7日,在杭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开幕式上,杭州和威海、宝鸡、无锡4个城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至此,我省在全国14个国家森林城市中获宝贵的两席。国家森林城市是褒奖一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高荣誉,也是体现一个城市科学发展水平与和谐发展程度的的重要标志。
NO.2  生态建设的“丽水经验”成全国范本
  今年8月1日至2日,生态文明建设高层论坛在黑龙江漠河举行。作为承办地之外全国唯一受邀参加论坛演讲的地方党政代表——丽水市委书记陈荣高在论坛上介绍了丽水努力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和示范区的实践。
  陈荣高说,丽水在生态文明建设与改善民生关系上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坚持把深化生态功能区调整、山区农民异地转移、集体林权制度“三大改革创新”作为首要前提;二是坚持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物质基础;三是坚持把破解农民增收难、建房难、贷款难作为突破口;四是坚持把城乡人居环境生态化作为基础工程。
NO.3  温州人踊跃捐资造林吸碳
  今年12月上旬,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暨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捐资仪式在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举行,来自全市十几个企业、团体和数百名市民赶到现场捐资。活动募集到的资金将在明年春季用于在瑞安荆谷营造2000多亩碳汇林。
  温州市于2008年11月申请建立了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这是我省第一个以增加碳汇、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公益性专项基金,也是全国第一个地级市专项基金。截至目前,已募集到1600多万元碳汇基金。
NO.4  开化林改带动万余农民就业
  开化是一个拥有34万人口的浙西小县,也是全国林业重点县,有林地285万亩,农民人均10亩,山林估价达150多亿元。但这里每年都有8万余人外出务工。近几年,特别是去年下半年至今年初,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不少企业开工不足,用工需求疲软,大批外出务工农民提前返乡。面对大批返乡农民的就业问题,开化县因势利导,通过深化林权改革,加快本地就业转移,引导返乡农民创业,走出了一条以林改促就业的致富新路。据统计,截至今年3月,开化县已有400多个农民工返乡兴林创业,并带动1万多个农民就业。
  开化县的做法在今年上半年的全国林改工作会议上被作为典型,供各地学习。
NO.5  乐清树木“收容所”救治伤病树500多棵
  被车撞坏、大风刮倒、遭遇病虫害、市民遗弃……各种各样的伤病树木很多时候都难逃“噩运”。但乐清的树木“收容所”为这些可怜的树木提供了重新焕发生机的温室。
  目前,该“收容所”的苗圃基地已达到30亩左右,不仅有桃树、杨柳、樟树,还有种了几十年的铁树。树木“收容所”成立5年来,共救治过伤病树500多棵。
NO.6  北仑花木企业靠创意赚钱
  宁波北仑旭日花卉基地的玫瑰园里,朵朵玫瑰开得娇艳欲滴,农庄负责人却拒绝接受任何订单。因为一朵玫瑰花才卖几毛钱,而留着给人观赏,25元一张的门票,仍挡不住赏花人的脚步,比卖产品赚钱得多。
  像旭日花卉基地一样,如今北仑很多花木生产企业转型卖起创意。
NO.7  安吉7林农成农民工程师
  今年,安吉的杨忠能、梁一品、陈宝根等7位林农成为该县历史上首批农民工程师。这7位农民工程师或从事花木、板栗种植,或从事竹林开发、笋干加工,从事林业生产相关行业技术工作都在10年以上,能独立开展林业生产试验、示范、推广工作,解决生产管理中的相关问题,并做出技术性判断分析,在全县同行中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NO.8  泰顺2300亩荒山“转”出金色希望
  今年3月中旬,泰顺县三魁镇政府、东洋底村和上武垟村与温州天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签署了一份2300亩荒山流转合同,租期30年。这是泰顺县目前规模最大的一宗土地流转项目。
  在这次流转的2300亩荒山中,东洋底村300多亩山地以作价入股的方式与天遥公司组织成立新型专业合作社。按照每亩年租金60元乘以30年租期的方式作价,300亩山地价值54万元,今后东洋底村每年可按股份分红,荒山将变成“金山”。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