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特别报道

服务城市 致富农民

鄞州农业六大畅想

  •   本报记者 晓茜
      近年来,宁波市鄞州区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通过大力建设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农业,农业增长方式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化持续推进,农业组织化程度稳步提高,农业“双增”步伐快速而稳健,现代农业形成了特色、创出了品牌。但同时,也存在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不高、经营主体规模偏小偏弱等问题。可以说,当前的鄞州农业正处在加快发展并面临历史性跨越的阶段,今后一个时期,鄞州农业发展之路怎么走,该区农业部门有关负责人日前向本报记者描绘了一幅蓝图。
      鄞州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围绕“服务城市、致富农民”这一中心,大力拓展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和服务功能,向规模要效益,向生态要安全,向市场打品牌,以产业促发展,用科技求创新,力促鄞州农业向高效型、生态型、质量品牌型和外向型转变,加快形成具有鄞州特点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努力实现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就是要通过六大抓手,在六个方面取得新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畅想一: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抓手,实现主导产业跨越发展,力求在优化农产品品质上取得新突破。
      进一步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特色优势产业开发,注重农业多功能开发,促进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有机融合,推进产业联动发展。稳定粮食生产,在今年完成5.87万亩宁波市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基础上,2010年再建成7.8万亩市、区级粮食功能区;扶持主导产业,在目前已建成的8个市级产业化基地、10个区级产业化基地基础上,力争到2015年,建成亩均产出超万元的高效农业面积10万亩;规范土地流转,在目前30.7万亩土地流转的基础上,将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农业区域布局、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结合起来,鼓励有资金、懂技术、会管理的种养大户以及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建立农业产业化基地,开展规模经营;打造两个“鄞州农业”,对内做精“城市农业”,做大“总部农业”,做实“万元农业”,做强“加工农业”,做深“安全农业”,对外力争通过5-10年努力,在目前30家农企“走出去”建立30万-35万亩农产品基地的基础上,在区外再造一个土地面积更大的“新鄞州”。
      畅想二:以加快土地流转为抓手,实现经营主体跨越发展,力求在壮大农业组织上取得新突破。
      主体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导力量,是农业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下阶段,该区将加大农业主体提升的力度,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主体组织化和产业化水平,推动农业企业化、规模化发展,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市场竞争力。
      通过3-5年努力,培育300名新型农民,让这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真正发挥他们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培育百位乡土人才,进一步开拓农村人才培养工作的新局面;培育百个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做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培育百强农业龙头企业,在目前239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加大扶持力度,改造、扩建100家竞争力强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培育百户科技示范户,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科技贡献率为核心,重点培育100户科技示范户,力争实现每个农户有一个技术明白人,每十户有一个科技带头人,每百户有一个科技示范户的目标。
      畅想三:以做大做强种子种苗工程为抓手,实现农业科技跨越发展,力求在改进生产方式上取得新突破。
      普及农技推广工程,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技术支撑作用,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自办或与科研机构合办研发中心,促进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
      深化种子种苗工程,把年生产能力1000万株的森源容器育苗中心打造成全省最大、全国一流的林业容器育苗中心;在已建成区内外各1家生猪人工授精中心的基础上,再建设1家猪人工授精站,供应网络拓展到全省。毛蟹、观赏鱼、樱花、桂花等已有较好基础的种子种苗产业,要进一步做大做强。
      打造科技示范工程。着力打造真正体现“三高一新”特征(科技含量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高、综合经济效益高、经营管理机制新)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因地制宜引导各镇(乡、街道)建设1-2个精品产业示范基地。
      实施产业技术创新工程。重点组建粮食、生猪、茶叶、蔺草、竹笋等产业技术创新团队,重点推广养猪全程数字化技术研究与示范、测土配方施肥、蔺草茬晚稻废草覆盖、大棚葡萄喷滴灌、养殖塘虾鳖混养等农业高新技术成果。
      畅想四:以全面提高农机化水平为抓手,实现基础设施跨越发展,力求在改善生产条件上取得新突破。
      该区将重点解决农田设施薄弱、土壤肥力不高、生态环境承载过重的问题,改造农田、改良地力、改善环境,提高农业设施化、集约化、生态化水平,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的农业发展之路。
      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采取政府扶持与项目引导的方法,力争到2010年,全区农副产品保鲜、储藏、加工和运输基本实现机械化,到2020年,水稻机插(播)率达到60%以上,机耕、机收率达到99%以上;大力提升耕地地力,深入实施“肥药减量增效工程”,让全区60万亩次农作物实现“按需吃肥”;大力实施循环农业,积极实施竹笋滴灌、茶叶静电喷雾等节水灌溉新模式,以蔺草茬晚稻免耕覆盖直播技术、稻鸭共育、浅海生态养殖等为重点,进一步创新生态农作制度,大力发展农林废弃物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新模式,实现农业社会、经济和生态“三赢”的目标;大力推进生态建设,把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理念纳入各类规划,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
      畅想五:以完善“三位一体”农技责任制为抓手,实现为农服务跨越发展,力求在优化服务机制上取得新突破。
      提供信息平台服务。进一步加强部门协作,实现信息共享,提高信息化水平,多渠道健全农技短信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动物防疫指挥管理信息系统等平台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信息服务功能。
      提供产销对接服务。通过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外展示、展销活动,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走出去到外地专业市场设摊,引导和帮助农民开展网络销售,保障产销渠道畅通、产品产销两旺。
      提供农业科技服务。大力推进涉农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责任农技员制度,加快示范性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站建设,强化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功能,加快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更好地为当地农业生产服务。
      提供政策担保服务。继续巩固和完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等政策,积极引导工商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农业,积极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继续拓展农业保险覆盖面,由现有的13个保险品种逐步扩大到大众农产品,解决自然灾害、生物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后顾之忧。
      畅想六:以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为抓手,实现监督管理跨越发展,力求在保障农业安全上取得新突破。
      加强资源管理,切实保护耕地。该区将认真执行标准农田“占补平衡”和“先补后占”政策,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利益,逐步实现土地的节约化、集约化使用。坚持“节流”与“开源”并重,在保护现有耕地的同时,加大土地开发复垦力度。
      加强质量管理,实行市场准入。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队伍建设,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和认证体系,推广田间质量管理档案制度,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强化全程监控,落实监管责任。
      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平安创建。加快推进农机安全示范村、示范户创建工作,进一步抓好乡镇农机安全生产管理;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范和完善渔业节能装置、避碰系统和渔船定位系统,防止和减少渔业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全面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提高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的能力。
      加强监督管理,完善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基础设施建设,健全预警和防控体系,确保农业生态和公共卫生安全。尤其将加强农产品和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做到严密防范,确保畜禽产品生产和消费安全。
      加强农经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健全村级财务监管网络,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做好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和纠纷调处。深入开展对农产品农药残留、私屠乱宰及畜禽产品质量等的执法,及时消除隐患,确保社会稳定。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