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浙江农业转型升级点睛

衢州柑桔打了个翻身仗

  2009年初,家在衢州的浙江传媒学院大学生巫小宾和他的“学费桔”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关注:春节前,他家3万斤桔子1斤也没卖出去,家里给了他1万斤桔子做学费。巫小宾的遭遇揭开了桔乡衢州现实的一面:柑桔产业面临何去何从的生死抉择。
  一年又将过去,回首2009,我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三农”工作取得长足发展。这一年中,有太多的事、太多的人值得我们梳理、记录,于是我们再次奔赴各地,看看那些曾经的新闻当事人现在怎么样?巫小宾家,就是我们的第一站——

本报记者 李啸 通讯员何刚国
  “今年的果子又好又甜了。”
  巫小宾家的5亩桔园散落在离家15里地的山顶。上个月,他爸爸巫玉山前后忙了20多天,终于将自家的桔子捣腾下树,让他高兴的是今年的果子又好又甜了。“种植技术跟上后,柑桔品质好了很多。”
  也正是2009年初的这场柑桔销售危机,促使衢州桔农痛定思痛,狠下心含泪挥刀砍树。该市全面推行了柑桔转型升级工程,即柑桔“三疏两改”和“三低”桔园改造。来自衢州市农业部门的统计,今年该市柑桔种植面积62.6万亩,比上年减少1.1万亩,预计总产量72万吨,比上年减产24万吨,减幅达25%。产量虽减了,但直接的效果就是品质提高了。“经历去年的教训之后,种植户们纷纷转变观念,认为只有高品质的柑桔,才会有市场。好的品质是种出来的,路只有一条,实施柑桔产业转型提升工程。”衢州市衢江区清水瓜果专业合作社社长俞建飞说,今年他们合作社以生产精品桔为目标,采用了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新型合作模式,实行标准化生产,基地全面进行了“三疏两改”,并在技术人员指导下科学治虫,基地还率先试验应用了桔园铺设反光膜新技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中国(衢州)农博会粮交会上,清水合作社的早熟宫川蜜桔被评为“华东十大精品水果”,售价和销量均大大高于往年。
  作为衢州柑桔的主产区之一,巫小宾家所在的沟溪乡自然也不例外。沟溪乡副乡长翁胜强告诉记者,今年该乡开展柑桔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村共有15个,实施总面积3600余亩,伐掉桔树116280株,涉及农户1247户。
“桔子就是我的学费,今年一定能卖上好价钱。”
  最近结束的2009年浙江农博会上,衢州3个柑桔合作社的4个展位6天内销售20吨精品蜜桔,均价达到12元/公斤,销售额达到20多万元,想团购的客户只能留电话预约。(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有了去年的“滞销”之鉴,今年衢州市早早地出台了相应促销政策,并且在财政和信贷方面对柑桔销售工作进行政策倾斜,扶持产销龙头企业和柑桔加工企业,鼓励贩运户开辟果品销售渠道,促进柑桔销售。
  在衢江区,为方便桔农及运销户办理签证手续,全区设立了15个柑桔检疫签证点,提供24小时服务,对柑桔调运检疫做到随到随检随签,并免收检验费。有关部门还规定,如在合格柑桔产品的外包装和果品上统一使用“衢州椪柑”标志,政府将给予奖励,仅衢江区一年就安排了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柑桔产业。
  今年10月,衢州将柑桔酿制成独特风味的冰桔酒,使每公斤柑桔附加值增加到了100元,身价增加了10倍,为当地的柑桔销售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
  在电话那头,正忙着复习迎考的巫小宾告诉记者,他一直牵挂着家乡的桔子,“桔子就是我的学费,今年桔子质量好了,一定能卖上好价钱!”巫小宾和他的父亲对今年的柑桔销售都充满了信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