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1962:

中央解决粮荒内幕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最感头痛的问题就是6亿人的吃饭问题,几乎逢会必讲粮食。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就是在这种粮食严重短缺的背景下召开的。因此,它也必然与粮食问题息息相关。
  150亿斤的目标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1959年庐山会议后的更大“跃进”,使全国粮食全面紧张。1961年第四季度中央需从各地上调32亿斤粮食,可到了11月中旬,时间过半,任务却只完成20%多一点。京、津、沪三大城市粮食全面告急,断粮的危险时刻都有可能发生。此外,1962年的征购任务也没落实下来,各地过去对粮食以少报多,现在是以多报少,在落实中央的粮食征购数和上调指标时,总是强调困难。
  1961年11月10日,中央开会向各中央局第一书记专门落实粮食问题。关于1962年的粮食上调,邓小平提了三个数字,120亿斤、150亿斤、180亿斤。如是120亿斤,就得大量进口,无一点回旋余地;如是150亿斤,日子勉强过得去,但也要进口不少粮食;如是180亿斤,就可以不进口。
  虽然大家都有畏难情绪,但还是勉强订下了150亿斤的目标。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华北局提出:下边是有困难,但若把形势讲透,把方针搞明确,把思想搞透,还是可以的。为此,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建议:把全国的地委书记找到北京来,开个地委书记会议,打通思想。
  七千人大会
  两天后,邓小平将会议情况和陶铸的建议向毛泽东汇报。毛泽东觉得,中央对“大跃进”以来的工作是应该总结一下,干脆把县委书记也都找来,开一个县委书记以上的五级干部会议(即中央、中央局、省、地、县五级)。会议的开法是总结经验,鼓足干劲,好坏都要讲清楚。这样,这个大会就变成了7000多人的规模。
  当时,邓小平的第一反应就是,来那么多人,吃饭怎么办?他顺口丢下一句话:各人带猪肉,带青菜来。当然,这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在那个年代,会议用餐就成了大问题。据当时参与接待、负责生活的一位同志回忆:吃饭是十人一桌,大锅菜,不管你是中央领导,还是一般工作人员,都一样。坐满才上饭,坐不满不行,饭票丢了也不行。
  为了把话讲透一点,使大家的气更顺一点,毛泽东决定延长会期,并留与会者在北京过春节。在1962年春节前后,会议进入“出气会”阶段,各省大致都是在春节前听取意见,即由地委、县委书记们“出气”,春节后检讨。而检讨的集中点也大多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粮食问题上。在各省委作自我批评时,中央和国务院各部委也围绕粮食等问题作了自我检讨。
  粮食部检讨说,1959年全国粮食产量是3400亿斤,可是征购就拿了1200亿斤,占了近1/3,这是农村伤了元气的一个重要原因。粮食部为此感到非常痛心。冶金部对一再抬高钢铁指标,造成9000万人上阵全民大炼钢铁,从而直接导致农业减产的情况负有重要责任,他们对此作了积极而较深刻的检讨。外贸部对在全国出现饥荒的情况下,还于1959年和1960年多出口了几十亿斤粮食的问题作了检讨。水电部对全国上了过多的大中型水库因而挤占了大量农村劳力,影响了农业生产的问题作了检讨。
  1963年底粮食形势出现根本好转
  七千人大会对于继续纠正“大跃进”以来的“左”倾错误,调整国民经济,有着好的促进作用。大会还在粮食问题上直接取得了一些成果。
  刘少奇、周恩来在会议讲话中充分论述了粮食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共同探讨解决的措施和办法。周恩来提出,坚决精简机构,压缩城镇人口,精简职工人数,减少粮食供应,“是克服当前困难的最重要的一着,也是调整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他还就全国粮食危机状况向到会的各级干部算了细账、交了实底,使大家看到了形势的严重和中央的困难,又使大家明白了克服困难的具体办法,从而使他提出的调整措施后来能顺利落实。到1963年底,粮食形势就出现根本好转。
(摘自《党史博览》 唐正芒/文 2009年11月22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