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台州特刊

特刊

  •   2009.11.26       星期四 策划:池锦蕾 联系电话:86757191
    台州农业
    60

    改革创新篇
    两水一加
      1984年,台州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适时冲破“以粮为纲”的束缚,鼓励农民利用山海资源,大力开发水果、水产和农产品加工业,开启了效益农业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工业化新阶段,“两水一加”因此成为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农民专业合作社
      也许一开始仅仅是为了改变自己在市场交易中的弱小地位,有着股份合作基因的台州农民便手拉手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起来闯市场”。农民从市场这个大课堂得到启示:只有依靠专业合作社,才能做大做强农业产业。20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台州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力量。
    农产品产地编码
      2004年台州在全省率先推行农产品产地编码制度,只要在台州农业信息网“产地编码查询系统”栏目输入贴在农产品上的编码号,即能查询到农产品的产地、生产单位名称、产品商标、土壤、大气、水环境质量、主要农产品类别等各方面数据。农产品产地编码已成为台州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溯的重要平台。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台州还率先实施“358绿色行动”,全力推进绿色农产品专卖市场建设,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标准化覆盖率达到55%。
    股份合作
      1982年,温岭农民王华森等人领到了全国第一张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发的股份合作企业的营业执照,股份合作在台州被“视同”集体企业,迅速在开发农业、乡镇企业、第三产业乃至社会事业各领域成为主要的组织载体,台州民营经济的发展因此取得了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
    “追着太阳种西瓜”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曾详细报道台州农民“追着太阳种西瓜”,使台州“走出去”农业成为一大亮点。2008年底,台州农民建立市外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65万亩,相当于市内耕地面积的30%。去年全国农展会期间,台州人把“中国西瓜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开到了北京人民大会堂,亮出的旗帜是“把台州西瓜做成中国西瓜的第一品牌”。
    三大平台
      新世纪以来,台州创新现代农业建设载体,加大了以黄岩西部现代农业开发区为标志的“特殊区域平台”、以仙居县浙江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代表的“县域平台”和以“万元田工程”为载体的“普适平台”的建设力度,构建以精品精致高效生态为取向、以集聚集约为途径、以硬件软件并举为建设目标的现代农业建设载体。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