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舟山市定海区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这一中心,以发展高效、生态、安全、节水的海岛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着力打造海岛特色的节水型农业、绿色安全的生态型农业、优质高效的品牌型农业,积极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做精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带,做强生产、加工、流通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链,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推动农业规模生产,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了“平安农业”建设,使海岛现代农业得到了较好发展。
发展节水型农业 夯实现代农业基础
近年来,定海区从自身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大力实施“水改旱”种植结构调整,积极探索节水农业模式。目前,全区已调整“水改旱”面积4.52万亩,占水田总面积的50.9%。通过积极发展蔬菜、瓜果、旱粮、花卉苗木、牧草等节水型农作物,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目前已建立起34个省、市级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达到1.625万亩。
农业集约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发展节水农业。为此,定海区加快土地流转,如今全区土地流转面积已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30.2%。在发展节水农业的过程中,定海区大力推广钢质大棚、喷滴灌及智能化控制等农业设施和微蓄微灌节水新技术,海岛特色农业初具规模。按照“应对、治水、蓄水、管理、运行”创新思路,该区还积极实施“种水工程”,把泄洪排洪水系建设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结合起来,通过河道拓宽疏浚、库库联网、建造平地水库等手段,增加水资源总量。
发展生态型农业 提高持续发展能力
大力实施“绿色生态定海建设”,加快建设生态廊道工程,构筑一条生态功能独特、景观风貌优美的绿色生态长廊是定海区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目标。目前,该区通过大力实施生态公益林、海防林、山体迹地更新造林和封山育林等工程,已完成各类造林、育林面积4万余亩,山体绿化成效明显,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全区已创建25个市级绿化示范村,其中有4个社区(村)被命名为省绿化示范村。同时,定海区积极推广并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和农药减量控害增效等技术,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有序治理规模畜禽养殖场,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通过从源头到餐桌的全面质量监控,实现农产品从源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
发展品牌型农业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近年来,定海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壮大,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带动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同时,全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8家,带动农户2万余户,联结基地2.6万余亩。其中,市级规范化专业合作社11家,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3家。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特色畜禽和苗木花卉等优势产业已初步形成,其经济效益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51%多;无公害蔬菜、旱粮、生态畜牧、优质柑桔、晚稻杨梅、金塘李、花卉苗木等七大农业产业带也已建成。“最大晚稻杨梅古树群”、“最甜晚稻杨梅”、“最大红山茶”等,被列入浙江农业吉尼斯记录;铸造了“普陀山”牌水果系列、“定海山”牌无公害蔬菜系列、“浙东”牌白鹅三大品牌和晚稻杨梅、皋泄香柚、浙东白鹅、金塘李子四大名品。其中,“普陀山”商标已被认定为浙江省著名商标和舟山市著名商标,“金塘李”商标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普陀山”牌晚稻杨梅被认定为浙江省名牌农产品和舟山市知名商品,“普陀山”牌皋泄香柚被认定为舟山市知名商品;定海唯一一个获得以原产地品种命名的“中国晚稻杨梅之乡”这一国字号名优之乡的称号。
实施农业六大行动 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为进一步推进海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定海区从农业产业、主体、科技、基础、服务和管理等六方面入手,倾力谋划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种子种苗工程、农业产业提升、农村经营主体培育、农业品牌建设农产品出岛行动为中心的六大行动,全力打造“高效、生态、安全、节水”的海岛现代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