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地方风采

数说

”慈溪农业巨变

  慈溪市是一个典型的围垦城市,市域70%以上的面积由围涂造地而来,有“唐涂宋地”之称。慈溪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业,连续20多年出台市委1号文件都紧紧围绕“三农”工作,把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每年都投入巨资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得有声有色,被称为“杨梅之乡”、“蔬菜之乡”,是浙江省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县,连续5年被评为全省外向农业先进县市。如今,一个令人瞩目的现代农业强县,正在杭州湾畔强势崛起。

50%
耕地规模经营
  早在1989年,慈溪市就出台政策,把加快土地流转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工程着手推进。全市20个镇(街道)全部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289个有承包土地的村全部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站,并在我省率先建立了县级网络服务平台——慈溪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服务平台,试点培育了两个镇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形交易市场,促进了土地流转信息有效地对接。
  目前,慈溪市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32万亩左右,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近50%,其中,百亩以上土地规模经营逾12万亩。该市已建立单体规模200亩以上的农业产业基地260多个,总面积超过20万亩。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要求,该市还在新围海涂地上规划建设农业新区——杭州湾现代农业开发区,总面积约6万亩,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135
个合作社携手9.6万农户
  该市积极培育新型农业市场主体,目前全市拥有家庭农场、联户农场等现代农场450家,科技示范农场15家,现代农场已成为慈溪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
  同时,该市积极引导农户以资金、技术、市场等为纽带,开展联合合作,全市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35个,联结基地面积12.5万亩,联系农户9.6万余户。该市还大力发展行业产业协会,组建了市级农业产业协会和农民合作社联合会,专业协会达到26家。
  农场的健康发展和合作社、协会的协调组织,使该市农民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市场竞争,较好地促进了行业自律和自我发展。
300
多家农业企业引领产业化
  目前,慈溪市有农业企业300多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有5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两家。宁波恒康食品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是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海通食品集团是全省第一家上市的农业企业,徐龙集团是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全市有外向型出口企业67家,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丝瓜络、菜苔、烤鳗、毛豆等产品均有较高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该市还在北京、上海、杭州、无锡设立了慈溪农产品专营窗口,年销售额超亿元。
  在积极开拓市场的同时,该市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全市拥有宁波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65件(次);引导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有20多个休闲观光点被慈溪旅游局列为定点单位,大桥生态农庄、浒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
  今年,该市还高标准建设了宁波(慈溪)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该基地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总投资25亿元,是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省重点农产品加工基地,目前已有25家企业进场建设。

25
万亩土地标准化生产
  慈溪市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编制主要农作物生产标准49只,标准化栽培模式图22只,常年推广标准化生产面积25万亩以上。全市累计拥有国家绿色食品56只、无公害农产品199只,建成宁波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56个,认证面积达到22万亩,丝瓜络和杨梅获得了国家原产地保护。
  同时,该市积极投资建设高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已经通过省级计量认证,并建立了覆盖生产、加工、销售和市、镇、企业、基地三级四点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网络,全面实施了规模基地不定期抽检和果蔬上市报检。该市还试点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已有34家企业、农场的产品纳入追溯管理系统。
40
万亩土地实施无害化综防
  近年来,慈溪市积极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每年完成实用技术培训两万人次左右,先后选送了250人(次)青年优秀农民进高校深造。
  该市积极推进种子种苗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组织培养等生物工程技术,“慈抗杂3号”等6个自主选育的新品种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蝴蝶兰组培苗进入产业化开发阶段,性信息素、频振式杀虫灯等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农业无害化综合防治面积达到40万亩。同时,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机总动力达到45万千瓦。
57%
耕地为标准农田
  近年来,该市不断加大农田基础设施投入,积极实施“沃土工程”,全市标准农田超过4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7%以上,被农业部列为全国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县。
  该市积极推进以畜禽粪便综合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沼气池7730立方米,全市年存栏生猪300头以上、奶牛3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全部完成治理。
  此外,该市积极加强农林生态建设,已完成沿海防护林造林5479亩,全长22公里,省级绿化示范村达到23个,生态保障功能进一步增强。
农技推广
100%
覆盖
  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该市全面落实农技推广责任制,围绕主导产业组建了5个虚拟区域性农技服务站和20个镇级农技推广服务站,还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农技人员为农业主体提供零距离服务,对涉农类毕业生到经营耕地面积300亩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场工作,市财政给予每人每月1600元的扶持基金。目前,该市已有10余家农场(合作社)聘任了23名涉农专业大学生担任技术人员。
  为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该市积极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将保险品种扩大到油菜、生猪、水稻、蔬菜、鸡、鸭等11个品种,保费由市、镇两级按不同比例给予补助。试点以来,该市保险共保体共赔付1926起,赔偿金额近900万元。
  为帮助中小农业企业解决资金难题,该市还成立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担保有限公司,免费为种养殖大户和中小农业企业提供贷款担保。至今,全市已累计为中小农业企业、种养大户提供担保1859笔次,担保金额2.37亿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