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见习记者 俞霙)11月18日,对于沈家门港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经历岁月的洗礼,沈家门港迎来了开港600周年的“生日”。当地以一场“渔港印象”踩街巡游活动,拉开了为沈家门港“庆生”的系列活动。
据悉,历史上的沈家门并非以渔港出名,而是作为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港。从唐代初期开始,沈家门就是当时明州港通往高丽、日本等国的必经航道。沈家门港开港的明文历史记载,可以追溯到“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建立沈家门水寨,驻水师防守”。直到清康熙年间,随着海禁政策的放宽,沈家门渔港设施才渐渐完备,中国最大的天然渔港逐渐显现。
从1950年舟山解放至今,沈家门港的渔业取得了蓬勃发展。1985年,普陀渔民吹响了进军国际大洋的号角,舟渔公司四艘8101型渔轮乘改革开放的东风拔锚起航,远赴西非塞内加尔渔场生产,拉开了舟山发展远洋渔业的大幕。
上世纪90年代初,舟山普陀相继组建数家远洋渔业企业,远洋渔业发展步入一个全新时期。舟山先后组织实施了北太鱿钓、西南大西洋鱿钓、印尼拖网、马绍尔金枪鱼延绳钓和缅甸拖虾等一大批远洋渔业新项目,远洋投产渔船规模逐年扩大,作业区域不断扩展,远洋人员队伍迅速壮大。
远洋渔业的迅猛发展,使得沈家门渔港成了世界闻名的金枪鱼、鱿鱼集散中心。捕捞的货物部分在海上就交易完成,部分则运到沈家门渔港,批发给沿港而建的水产品加工厂,深加工后远销世界各地。
如今的沈家门港已是全国最大渔港和东海渔场的中心,和秘鲁的卡亚俄港、挪威的卑尔根港并列为世界三大渔港,可容纳500吨级以下的船舶3000余艘,年进出港渔船近10万艘,每年鱼货吞吐量超过百万吨,居全国首位。“现在的沈家门渔港,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渔港,而是一个以十里渔港为中心,包容四周岛屿的大沈家门渔港概念,不但工业发达,第三产业更是蓬勃向上。”舟山市普陀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除了远洋渔业,沈家门独特的港、渔、海景色,还与普陀山、朱家尖岛形成了旅游“金三角”,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