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人物写真

让我再活三年,看到乡亲们住进新房

——记三门县亭旁镇挂帘村村委会主任何小川

  “让我再活3年,我想看到乡亲们住进新房的那一天……”11月17日,躺在三门县人民医院13楼的病床上,已处于癌症晚期的71岁老人何小川说出了自己的最大心愿。
  望着窗外的远方,巍峨群山层峦叠嶂,何小川心中难以平静,那个掩映在大山深处,名叫挂帘的小村子的时时刻刻,都令他牵肠挂肚。
  13年前,已是千万富翁的何小川,在乡亲们的一声召唤下,抛下蒸蒸日上的生意,回到老家——革命老区亭旁镇挂帘村当起了“村官”。
  13年里,在挂帘这个穷山村里,何小川呕心沥血,带着130多户村民劈山造路,垦种茶园,开辟了一片致富新天地。
  2007年,挂帘村被确定为省级地质灾害点,需要整体搬迁。为了新村的建设,70多岁的何小川早出晚归,日晒雨淋……
  他终于累倒了,最终癌症复发,生命垂危。但他的床头依然放着两本通讯录,每天几通电话,询问新村的建设进度。
  “我一直记得白求恩的故事,他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令我难忘。”何小川对记者说,自己说不了太多的大道理,但他始终记得入党宣誓时说过的那些话,“作为党员,就要为老百姓服务,说出去的话,一定要做到!”
  何小川住院后,挂帘村的村民们翻山越岭前来看望。6年没下山的84岁老婆婆胡彩云来了;全村最年长的99岁老人何昌浪,拄着拐杖来了;在村里的人家全来了,常年在外打工、经商的人,也一群群地赶来……
  大学生何军毕业后在衢州工作,小伙子闻讯后赶到医院,含着泪,帮助小便失禁的何小川换上干净的裤子。
  “他都是为了我们才累成这样的呀!”村民们都说,何小川是个好人。
村里事情办不成,怎么办?村民们说,请小川回来
  何小川是村民们请回来的。
  1996年,下山打拼10多年的何小川,建起了三门县汽车标准件厂,生意越做越红火,资产已过千万。
  就是那一年,老家挂帘村村委会主任何昌寒突然进城来找他,要他回村帮忙主持工作。
  原来,当时的挂帘村不通公路。由于村干部不团结,村民闹分歧,村民盼了十几年的公路老是修不通。还有比修路更急人的吃饭问题。十几年来,挂帘人口变迁大,田地却没调整。结果,有的人家一个人吃饭,有5个人的田;有的人家5个人吃饭,只有一个人的田,丰歉不均。
  怎么办呢?有人提议说,请小川回来。
  原来,何小川20岁时就当上了挂帘的村干部,由于处事公道为人仁厚,村里人都信他服他,“只要小川说的,我们就去做!”处于穷困中的乡亲们再次想到了何小川。
  于是,何昌寒硬着头皮,进城去请小川。
  何小川立马回了一趟挂帘,村里的老人结伴找他,恳求他回来。
  看着乡亲们恳求的眼神,何小川心里五味杂陈:这些都是从小一起长大的乡亲,外面生活都好起来了,他们还要为口粮发愁,有的人甚至几十年没有下过山……
  “一个人富算什么富,大家富了,才是真的富!”何小川暗下决心,一定要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
  可是,何小川把这个想法跟家里人一说,不但3个儿女死活不赞成,就连相知相守几十年的老伴也极力反对。“你都快60岁了,不愁吃不愁穿的,还回那穷地方受什么苦啊!”儿子何建华十分不解。
  家人不支持怎么办?何小川第一次当着儿女的面撒谎:“山上空气好,我回去住一个礼拜。”说完这句话,何小川就去了挂帘。
  其实,家里人都知道何小川的脾气:他这一去,肯定就要在那里待下去了。
  果不其然,一星期后,何小川把厂里的事务全部交给儿子,和老伴一起,回村住进以前破旧的老屋。
  放弃安逸享乐的晚年,换回操劳奔波的生活,何小川可曾后悔过?
  躺在病床上的何小川对记者说,当时,看到村民日子还这么苦,“我心里很难受啊,不答应村民们的请求,我会愧疚一辈子!”
“既然大家选了我,那就要干好!”给家家户户发一只下金蛋的“鸡”
  在挂帘村第一次海选村委会主任时,何小川高票当选。何昌寒任村党支部书记。
  回村后,小川和村干部一起,3天分好田,两个月接通自来水,然后,开始修公路。
  因为工程需要,村里有24座坟要迁,缺劳力的,何小川帮着抬棺材;经济困难的,何小川出钱资助,但从不声张。有3位新坟主选来选去,却看中了何小川家的地,何小川也答应了。
  那时,挂帘村的集体经济可以说是穷得叮当响。修路的资金从哪来?何小川向镇里、县里求助,得到了支持。铺水泥路面时,他打报告给林业局要来砍伐指标,卖树卖毛竹筹集资金,不足部分自掏腰包垫付。而村民们纷纷投入劳力,不用摊派一分钱。
  在铺水泥路面的7个月,工程管理人员、司机和客人都在何小川家吃饭,顿顿一两桌,好饭好菜全是何小川自己掏的腰包……
  路是修好了,可是挂帘村的穷根并没有拔掉。除了糊口,蛰居深山的挂帘村民主要靠做番薯面赚点零钱。有些困难的村民甚至找不出一套出门的衣服。
  挂帘如何治穷?何小川第一步动作就是与村民一起挥锄开荒,辟出510亩茶园,贷款14万元买来茶苗栽在地里。
  两年后,村里将开产的茶园分到各户。种茶卖茶渐渐鼓起了村民的钱包,年收入多的达到八九万元一年,少的也有上万元。茶园成了为挂帘村民下金蛋的“鸡”。
  13年来,何小川一趟趟跑到县有关部门,争取到各种扶持资金上百万元,但他从来没报销过一分钱差旅费、招待费。
  从此后,一连3届,何小川都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
  毕竟是70多岁的老人,没日没夜的操劳,何小川的身体支撑不住了。其实,何小川也想过退位让贤,安享晚年。“年纪大了,身体吃不消了,我也想过不干了。”
  去年4月22日,第四次村委会海选。结果,挂帘村286张选票,小川还是得了252票。家里人也曾想过让何小川推掉这个工作,或者少做点,养养身体。可是,小川就像是上了发条的钟表,一刻都停不下来。“大家没选我就算了,但既然大家选了我,那就要干好,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何小川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想法。花白的头发贴在瘦削且满是皱纹的脸颊上,斑白的长眉毛下,他的眼神异常坚定。
好“村官”最后的心愿
“让我再活3年,我想看到村民们住进新房的那一天”
  2007年4月的一天,何小川被诊断为前列腺癌,旋即开刀。可出院以后,何小川只在县城休息了几天,就不顾家人的反对,回到了村里。
  何小川对家人说,挂帘村面临一件大事,这件大事,比起自己的身体,不知道重要多少倍。看着他眼神里的焦虑,家里人知道,家里留不住他。
  他说的这件大事,就是挂帘村的整体搬迁。
  挂帘村,名如其实,房屋像帘子一样,一排排挂在半山腰上。村里的老人们说,最近几年,大山年年塌方,虽然只是压死了几头牛和猪,没伤到人,但村里人都很不安。
  2007年,省里确定挂帘村处于地质灾害点,必须整村迁移。回村后,何小川每天背着药壶勘察新村址。
  当年11月26日,新村址选定。何小川垫资80多万元,何昌寒垫资20多万元,开工平整土地。从那时开始,何小川就天天往工地上跑。村里人都不会忘记,70多岁的何小川略弯着背的身影,从早到晚,日复一日地出现在那里。村民何金赏说,排水沟的每一块砌石是不是牢固,何小川都在一旁盯着。发现施工马虎的地方,他就要求返工。
  然而,土地平整进展顺利,何小川的身体却顶不住了。那是今年夏天,烈日当空。何小川正在工地上,突然说:“我站不住了。”没等旁边的人反应过来,何小川一头栽倒,昏迷过去。
  村民们赶紧把他送医院,诊断结果是癌症复发。
  何小川再次住院治疗,但出院后,他又回村了。就这样,住院了又出院,出院了又累倒……光今年,他就进出医院达9次之多。
  就在前不久,何小川再一次住进了医院,一住就是半个月。
  白天,何小川笑呵呵地面对看望他的村民们。晚上,他却偷偷流泪。他对老伴说:“我心里愧疚啊,迁村的事做了一半就撂下了,不知道以后有没有机会弥补了。”
  何昌寒跑到医院劝他安心养病,不要过多考虑迁村的事了。何小川却说:“老伙计,如果我能等到新村建房的那一天,你一定要让我去看一眼啊。”
  就在接受采访的前一天,护士给何小川抽血化验时不小心说漏了嘴,敏感的老人意识到了病情的严重程度。他对老伴说,医生刚才说我可能不行了,明天这些媒体说要来采访我,不知道等不等得到。
  说这话时,何小川的眼神里又多了一丝不舍:“我不要再活10年,让我再活3年就好,我想看到村民们住进新房的那一天……到那个时候,村里的新房肯定都造好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