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新闻

“光棍第一村”的变迁

——访新昌县镜岭镇外婆坑村党支部书记林金仁

  本报记者 袁卫
  白云深处有茶村。从新昌县城往西南方向沿盘山公路行走50公里,就到了新昌县镜岭镇外婆坑村。那里群山苍翠、绿水环绕,古朴的农房边不时可见身着绚丽民族服装的少数民族妇女,路边停着的一辆辆小轿车和摩托车则显示了村民们的富足。是什么吸引了众多少数民族的姑娘们远嫁到这个小山村,又是什么让这个偏僻山村的村民们走上了致富路?“依靠种植名优茶,我们脱贫致富;依靠上海世博会,我们有了新的发展机遇;依靠科学发展观,外婆坑村将更加美丽和富饶。”村党支部书记林金仁的三个“依靠”,道出了外婆坑村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
在清茶飘香中改变命运
“八十炉灶四十光(棍),有女不嫁外婆坑;三餐吃着玉米羹,缺钱缺粮缺姑娘。”这首打油诗是对上世纪90年代初外婆坑村的形象描述,那时该村的“名气”源于他的贫穷和偏僻——村民人均收入不足百元,82户人家中有38个大龄男青年娶不到媳妇,是当地有名的“光棍第一村”。
  穷则思变。改变从村民们种植茶叶开始:1990年,该村开始大力发展茶叶生产;上世纪90年代中期,村里开始组织茶农们参加名茶炒制技术培训,并逐年引进和更新茶叶良种;2003年起,在全村推广有机茶种植技术,禁止在茶园使用化肥和农药,并成立了外婆坑有机茶合作社;2005年,村里新建了名茶炒制规范化示范点,进一步普及和提高了名茶炒制技术;2006年成功注册了“外婆坑龙井”商标;2007年9月,全村1500亩茶园全部通过了有机产品认证……在有机茶园基地的支撑和合作社的龙头带动下,今年该村春茶青叶平均售价每公斤在100元以上,外婆坑龙井茶的售价达到每公斤600元还供不应求。
  “是发展茶业使外婆坑村实现了脱贫致富。”林金仁说,今年村里人均茶叶收入达到4600元,累计已有30多户人家在新昌县城购置了新房。富起来的村民们还利用农闲时间,积极发展家庭工业,目前已有30多户农户购置了80多台织布机,去年村民们从中获利超过100万元。
  村级集体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壮大。由于外婆坑有机茶合作社是以村集体的名义登记的,利润分配实行“三三开”,即合作社提留三分之一,入股社员按股分红三分之一,返还茶农三分之一。合作社提留部分成了外婆坑村村级集体收入的主要来源。合作社成立前,该村基本无集体经济收人,但是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连年增长,目前已能基本满足村里的常规支出。
在世博机遇中谋求发展
今年7月4日,对外婆坑村来说,是个值得庆贺的日子。这一天,上海世博会体验之旅项目工作小组组长钱智等人到外婆坑村实地考察后表示,要将外婆坑打造成江南民族第一村,成为世博会城乡体验之旅的示范点。
  而上海世博会之所以会和这个偏僻山村“牵手”,主要是该村秀丽的风光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俗吸引了他们。
  记者了解到,外婆坑村的祠堂和很多民房都有300年以上的历史,是一个传统文化氛围浓郁的山村。近年来,该村加大了村庄规划,有意识地保留古建筑,尽量使新造的民房不破坏原有格局,很好地保存了古村风貌。古色古香的山村吸引了众多“驴友”和摄影爱好者前往寻幽探胜,一组组美丽的照片出现在互联网上,打响了外婆坑村的知名度。
(下转第3版)
(紧接第2版)另外,随着村民收入的增加,外婆坑村早就摘掉了“光棍村”的帽子,不仅当地的姑娘接连嫁入村中,就连云南、广西等地的一些少数民族姑娘,都满心欢喜地嫁给了村里的小伙子。目前,该村汇集了苗族、白族、傣族等10个少数民族的30多位外来媳妇,每到传统节日或遇重大活动,姑娘们身着各自民族的盛装载歌载舞,成了山村一道极为靓丽的风景。
  “我们要抓住上海世博会的机遇,弘扬民族文化,同时大力发展农家乐,让外婆坑村更好更快地发展。”林金仁介绍说,目前,他们正在和云南文化部门联系,准备聘请4位准专业的民族演员,把村里的少数民族姑娘们组织起来进行辅导,开展表演,保证世博会期间每天两场的表演需要;投资30万元的“农家乐“接待中心正在建设中,并有9户农户成为了“农家乐”接待户。
  “江南民族第一村”正变得越来越清晰。
在科学发展中描绘未来
  在该村村“两委”办公楼里,记者看到了一间布置雅致的悄悄话室,一问,原来是该村为调解纠纷而专门设立的。村民李女香很感激这个悄悄话室。她说,自从壮族的儿媳妇来到家里后,由于生活习惯的差异和一些生活上的琐碎事情,婆媳两个不时发生口角。有关村干部得知情况后,请她到悄悄话室谈心,和她讲道理,还给她看了一些书报。很快,李女香就和儿媳妇和睦共处了。
  悄悄话室是该村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的一项创新举措。林金仁说:“在位不为民办事,不如回家采茶叶。”近年来,该村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尤其是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以来,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主题尤为突出。他们建立健全了《村“两委”会议事决事制度》、《党员三会一课制度》、《村务公开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到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管理人。村经济发展后,村里投资105万元,对全村道路进行硬化,实现了家家户户门前通小车;投资98万元,扩建硬化了坪桥村至外婆坑村通村道路;投资20万元,在全村范围内安装了83盏路灯;投资5万元,兴建了5间垃圾房,完善了保洁制度;投资65万元,建成了村办公综合大楼,进一步完善了村党支部活动室、村老年协会活动室等场所的配套设施;投资26万元,拆除80多只露天粪坑,新建了2只公厕……
  “在党员干部的带领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5年后,我们要把外婆坑建设成为一个民主、文明、和谐、富强的新农村典型,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这是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目标所在。”远眺连片的茶山,林金仁憧憬着外婆坑村的美好未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