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经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30多名医护人员10多个小时的接力手术,55岁的母亲陈玉蓉和她31岁的儿子叶海斌的移肝手术成功完成。
这位患有重度脂肪肝的母亲,为了能提供健康的肝移植给肝硬化的儿子,一连7个多月,每天坚持走10公里,成功为肝脏减肥,医生称之为“母爱的奇迹”。
村民:没人知道她为啥减肥
10月25日凌晨5点,湖北武汉江岸区谌家矶堤坝。这条为防洪而建的大坝,全长4.5公里。
堤坝下,村庄静谧。“吱呀”一声,先锋村内一户人家的铁门开了。一个瘦削的女人快速闪了出来,朝坝上走去。她的步子迈得不算大,但频率极快。她的上身挺得笔直,远远望去,似乎只有两条细腿在快速拨动,像上了发条一样。昏暗中,也有一些晨练的身影,但这些身影很快被那个瘦削的女人超越。“减肥那个带劲啊,要那么漂亮干嘛?”有人远远地朝女人喊话,喊话的人叫易宙梅,家住堤边,她告诉记者,从年初到9月底,每天都能看到那女人暴走,一天都没有间断。
除了易宙梅,记者在村子里遇到的十几个人都知道那个女人在减肥,但都不知道她为什么要减肥。
母亲:我要给他一个肝
这个减肥的女人就是陈玉蓉,1996年从乡办企业下岗后,在一家建材市场做会计。谈起她,村里人都夸,做事干练、热心,对生病儿子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但她儿子得的什么病,乡亲们也说不太清楚。
陈玉蓉的儿子叶海斌今年31岁。13岁那年,海斌被确诊为一种先天性疾病——肝豆状核病变,肝脏无法排泄体内产生的铜,致使铜长期淤积,进而影响中枢神经、体内脏器,最终可能导致死亡。
陈玉蓉说,尽管知道儿子的病凶多吉少,但真正让她感到死亡威胁的,是儿子的两次大吐血。
医生告诉她,叶海斌的肝已严重硬化,需做移植手术,否则很难说能活多久。然而,30多万元的移植费用,对这家人来说,是个无法承受的天文数字。于是,她选择让儿子接受护肝保守治疗。
2008年12月14日夜里,在外出差的叶海斌再次吐血,到武汉同济医院治疗。因为想捐肝救子,陈玉蓉也于今年2月9日住进了病房。
医生:你有重度脂肪肝
然而,陈玉蓉的肝穿结果显示:重度脂肪肝,脂肪变肝细胞占50%至60%。这种情况,一般不适宜做肝移植。
考虑到叶海斌病情危急、陈玉蓉救子心切,武汉同济医院最终设计了一种“折衷”的手术方案。移植手术中,叶海斌保留部分肝脏,陈玉蓉捐1/3的肝脏给儿子。手术原定于2009年2月19日进行。
就在手术前一天,陈玉蓉被告知叶海斌患丙肝,如按既定方案进行,叶海斌留在体内的部分肝脏会把丙肝病毒传染到即将移植过来的陈玉蓉的肝脏,再次导致肝硬化。基于这个原因,叶海斌的肝脏必须全部切除,陈玉蓉就需要切1/2甚至更多的肝脏给儿子。可陈患有重度脂肪肝,1/2的肝脏不能支撑其自身的代谢。无奈,捐肝救子的手术被取消。
老伴:她不让我和媳妇捐肝
陈玉蓉的丈夫叶国祥和儿媳也想给海斌捐肝,但陈玉蓉断然反对。
叶国祥是中国石化湖北石油公司的内退职工,2003年起就在油船上做杂工,每月将近3000元的收入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陈玉蓉说,儿子出院后要吃药,小孙女要养育,丈夫的身体要垮了,这个家还怎么撑下去?媳妇也不能捐,她还年轻,未来的路还很长。
2月18日,陈玉蓉出院后,当天晚上就开始了自己的减肥计划。由于医生叮嘱不能乱吃药,运动也不能太过剧烈,她选择了走路。
从家旁的巷子里走上堤坝,左边不远处,就是标志着“2”的一个石礅,这也是谌家矶东坝的起点。陈玉蓉就从这里开始,走到堤坝的终点,一个标志着“4.5”的石礅,走一个来回,正好5公里。陈玉蓉早上走一次,晚上走一次,一天就是10公里。
每天早上,陈玉蓉5点不到就从家里出发。晚上,陈玉蓉一吃完晚饭就要出门,因为堤坝上没有夜灯,她不能回来得太晚。
儿子对妈妈也充满了愧疚。叶海斌说,妈妈每餐只吃半个拳头大的饭团,有时夹块肉送到嘴边,又放回碗里去。
每天10公里路,每餐半个拳头大的米饭团,常人难以想象需要怎样的毅力才能坚持。陈玉蓉说:“有时我也想放弃。但我坚信:只要我多走一步路、少吃一口饭,离救儿子的那天就会近一点。”
专家:从医几十年未遇的奇迹
7个多月来,她的鞋子走破了4双,几条裤子的腰围紧了又紧。9月21日,她觉得是去医院检验一下自己的成果的时候了。
体重显示:她已从68公斤减至60公斤;肝穿显示:脂肪变肝细胞所占小于1%。脂肪肝没有了!这个结果让从医几十年的陈知水教授大为震惊,当时为了安抚她,说只要努力,半年也许可以消除脂肪肝,没想到她真的做到了,“这简直是个奇迹!”“暴走妈妈”的母爱佳话感动了无数国人。来自上海、北京等地的肝移植康复联谊会的代表来到武汉看望她,当地政府为这对母子募集善款13万元;无数武汉市民赶到医院探望;同济医院免除了这对母子的全部费用……
(据新华网、《楚天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