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啸
近几天,媒体上最红的可能就是“暴走妈妈”这个词,211天,每天暴走10公里,55岁的武汉母亲陈玉蓉用大山般的坚韧,叩响了割肝救子之门。而对衢州市衢江区后溪镇西塘村的村民来说,暴走妈妈式的“传奇”是那样的熟悉,80岁的农妇姜三花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就盼着为急待换肝的女儿多存一分钱。
80岁老母每天打工10小时
在过去的两年里,西塘村有一个身材瘦小的老太太,清晨5点便出现在田间的小道上。
她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提着蛇皮袋,伛偻着向前走。天刚蒙蒙亮,崎岖不平的幽暗山路使她迈出的每一步都异常艰难。
一路上,她走走停停,沿路的垃圾都被她捡进蛇皮袋。“有时候水稻田里有丢弃的农药瓶,老太太都要趟水过去捡。”村民老赵说。
老人要去的地方是一所垃圾分拣场,离村大约5里路,因为患有关节炎,这段路,她常常得走2个多小时。
到了分拣场后,老人先把拾来的瓶瓶罐罐卖掉,然后在臭气熏天的垃圾堆边,分拣出可回收利用的废品,中午吃一点场里提供的简单饭菜,之后一直干到下午3点收工回家。
如果从出门算起,老太太一天的工作时间差不多在10个小时左右。漫长的付出之后,得到的报酬通常只有15元左右。
尽管如此,老人总抱怨工作时间还是太短,自己分拣的垃圾还是不够多。虽然,她那苍老松弛的皮肤早就被垃圾感染得重度过敏,虽然,她曾被瓶中残留的农药熏得晕倒过去……“但是我不能不干,女儿看病需要钱啊……”老人说着便情不自禁地泪如泉涌。
这位农妇叫姜三花,今年已经80高龄。11月4日,记者一见到这位老母亲,就被她紧紧握住双手不放,她那近乎哀求的声音不停地重复着一句话:“求求你,救救我女儿吧,她可是好女儿啊!”
此情此景,在场之人无不心碎。
每次接过母亲的钱,女儿都要失声痛哭
已是耄耋之年的姜三花有7个子女,本可颐养天年、尽享五世同堂之乐的她,却因为大女儿吕雨文的一场病而改变。
2007年7月的一天,正在做家务的吕雨文突然觉得“肚子疼得厉害”。经医院诊断,吕雨文得了严重的肝胆结石,并导致肝硬化和腹水,要立即手术。在切除了胆囊和三分之一的肝脏后,吕雨文的病情还是进一步恶化,家人不得不带着她前往杭州求医。
对于靠两亩地维持家业的吕雨文一家来说,一场重病早已使他们倾尽家财。幸好吕雨文有6个兄妹,两个做生意的弟弟事业还比较成功。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吕雨文终于撑了过来,可医生说,只有换肝,才有希望活下去。
换肝手术,至少要30多万元,这还不包括后续的治疗费用,这对已经花费30多万元的吕雨文一家而言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为帮女儿多筹点医疗费,从2007年9月起,姜三花就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活,每隔一段时间,她就会带着挣来的钱,去看常年卧床的大女儿。
每次接过八旬老母送来的钱,60岁的吕雨文都会失声痛哭。“我们都劝她别去捡垃圾了,叫她好好照顾自己,可她就是不听。”吕雨文的儿子无奈地说。
“多赚几块钱,女儿就多一点生的希望”
姜三花也知道自己挣的这些钱对庞大的医疗费来说,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但她的想法很简单:“多赚几块钱,女儿就能多一点希望。”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姜三花的关节炎越来越严重了,出不了门的她今年做起了来料加工。这的确是项挑战,要将绿豆大小的珠子穿进一根根细线,做成环状的珠链。80岁的姜三花忙一整天也只能穿40串,一串的报酬是2分钱,40串只有8角钱。
姜三花告诉记者,她会一直干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直到女儿的病治好为止,“我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女儿能好起来,我还想7个子女一个都不少地给我送终。”
吕雨文生病前,隔三差五都要跑去陪陪老母亲,给她烧饭,陪她聊天。节假日里,7个子女带着孩子齐聚老母亲的家,一大家子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哎……”老人一声长久的叹息,让在座的每个人都久久不安。
与记者同去的后溪镇党委宣传委员方俊峰介绍,当地党委、政府一直关心着吕雨文一家的生活,“在得知吕雨文患病后,我们第一时间按政策为其办理了低保,并尽最大努力为她落实了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大病救助,仅2007和2008两年就为她报销医药费7.8万多元。”下一步,后溪镇党委、政府将为吕雨文发起爱心捐款,“不能让80岁的老人再这样辛劳下去。”
记者手记:
不应仅仅是感动
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无论是55岁的“暴走妈妈”陈玉蓉,亦或是80岁的“打工妈妈”姜三花,她们坚韧的毅力让大家深深地感受到了母爱的坚强和伟大。
当姜三花紧紧抓住我的手时,我感到了惊恐和无助。我惊恐于一个80岁母亲的厚望与托付,无助于医疗体制的现状。其实,如果不是医院“被感动地”主动免除了100万元的费用,想必陈玉蓉现在也正在焦灼之中。
现今医院的医疗服务和药品对农民来说,大都还是奢侈品。“小病拖、大病挨,重病才往医院送,绝症就往家中抬”,就是一些患病的农民兄弟的现实写照。面对“暴走妈妈”,有网友急切呼吁:应尽快完善与落实相关社保体系。
我们要的,不应仅仅是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