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新闻

温岭:一江清水流不息

  本报记者 裘智军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温岭人地矛盾突出,侵占河道现象时有发生,河道水域面积呈逐年递减趋势。这不仅加剧了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破坏水生态环境,也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和生活质量。加强水域保护和河道管理迫在眉睫。
  河道管理,规划先行。据温岭市水利局河道管理所所长赵传朋介绍,为了高效规范审批,切实保护水域,温岭市近几年累计耗资500多万元,组织骨干力量,深入调查研究,委托科研院校编制规划,相继出台《城市防洪规划》、《河道整治规划》、《水域保护规划》和《河道控制性规划》等,明确了河道等级、规模、水面率、重要水域、非重要水域和水域保护范围,为涉河项目的审批提供了依据。
  如今,在温岭市的大小建设项目中,都能见到河道管理者的身影。他们主动与各项目主管部门协调,建立相互协调联系制度,做到事先通知各建设单位在立项、土地审批前办理占用水域审批手续;主动与各业主单位和建设单位联系,宣传有关占用水域建设项目的政策法规和程序,并提出对项目实施的建议和意见;主动在市办证中心设立统一行政审批窗口,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主动开办电子政务平台,在台州市首先开通行政许可网上申请审批系统,并成为唯一接入温岭政府网站“中国温岭”的行政审批系统,实现了行政审批渠道的多元化。
  河道管理,日常监管非常重要。近年来温岭市重点建设项目多,规模大,而且占用水域也多,为有效实行监管,水利部门做到关口前移、提前介入,主动上门与建设单位沟通,既做到保护好水域,又不影响重点工程进度。水利部门还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做到每个项目每季不少于2次检查,并对全市河道实现信息化管理,建立河道电子档案。现在水利工作人员只要打开水域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全市的河道情况就一目了然。
  如今温岭的河道面貌已焕然一新。记者信步温岭上马工业园区南通河边,河面宽阔,河水清澈,河边绿草葱郁、杨柳摇摆,两岸一幢幢现代化厂房和办公楼倒映水中——川流不息的清水不仅给工业区的环境增色不少,更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