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古镇的商旅骚动

  本报记者 李 啸
  10月29日,正在江山参加毛氏文化旅游节的毛泽东嫡孙毛新宇,接过了江山廿八都古镇的首张门票,成为这座全新修缮过的古镇正式开业后的第一批游客。
  曾经靠危山险峰护佑、躲过连年战争烽火,被遗忘在大山深处的“文化飞地”廿八都,终究没能躲过资本时代的滚滚商潮。
  事实上,被商潮裹挟的古镇何止廿八都。检视20多年来浙江古镇的发展变迁,不难发现,古镇的商旅骚动越来越明显,古镇开发的号角几乎从未停歇。最近一次引发公众热议的古镇商业化事件,要数宁波慈城古镇与湖南凤凰旅游公司的“联姻”风波。
  古镇开发的目的就是吸引游客。但是,伴随着人潮的不断涌入,古镇的原生态风貌渐被浓郁的商业化所替代,那种在陈逸飞画笔下所描绘的宁静质朴的江南古镇,似乎真的成了“故乡的回忆”。
  古镇的未来让人忧虑!
慈城“出嫁”
  秋雨朦朦,雾霭层层,宁波慈城镇更添了几分静谧和幽深。30岁的三轮车夫胡广云(化名)把车停在镇中央的马路上,百无聊赖地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指望着有生意上门。
  来自四川的胡广云,干这行已有6个年头。穿行于慈城大街小巷的他,基本上亲历了慈城保护性开发的全过程。
  10月13日,胡广云带着记者在慈城老街上兜了一圈,介绍着这里的巨变,“现在和我刚来那会真是没法比,你看这广场,这马路,都是近几年才修的……”
  早在2001年,宁波市就开始对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慈城古镇实行保护性开发。当时,由宁波市政府、江北区政府和慈城镇政府三方共同出资,成立了慈城开发投资有限公司,采用保护、改善、改造、保留、更新和整饬等多种方式,逐步恢复古城的原生态风貌。
  公开资料显示,在8年多时间里,宁波先后投入近10亿元资金,修复了近10万余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筑。经年累月的古老尘埃被一点点拭去,一个按照中国传统古县城形制的“新慈城”正被重新构建。
  2005年开始,先期修复的孔庙、古县衙、校士馆等景点陆续开放。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胡广云的三轮车被涂上了统一的慈城旅游标志,游客的身影开始较为频繁地出现在他的车上。
(下转B4版)
(上接第1版)
  “那是生意最好的几年,几乎每天都有好几批游客来玩。”在胡广云看来,慈城的旅游好时光很短暂,“一开始大家新鲜,旅游的人多,后来几年来玩的人就不多了。”对比当下,他显得很无奈:“现在我主要是给镇上的人带货挣钱。如果单靠拉游客,恐怕连饭都吃不起!”
  胡广云的感叹,也让宁波市江北区旅游局副局长黄正洋感同身受。“慈城不仅有着千年历史,而且有着浓厚的慈孝文化、科举文化、儒商文化和进士文化,慈城仅历代进士就有500多位。”但是他透露,千年古镇的知名度、影响力未能得到同步提升。去年整个慈城吸引来的游客数量为20余万人,仅相当于桐乡乌镇去年“十一”黄金周的游客数。
  面对这“尴尬”境地,江北旅游局“临危受命”:寻找合适对口的专业公司,为慈城旅游开发引进全新经营模式。
  在遍访全国10多个省(区、市)的多家旅游公司后,江北旅游局最终将“救星”锁定为湖南凤凰古城旅游有限公司。
  9月9日,在众多新人选择登记结婚的“吉日“,慈城镇政府与湖南凤凰古城旅游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未来50年内,慈城古镇2.71平方公里将交由凤凰公司开发。有媒体评论说,这好比慈城“出嫁”改姓“凤凰”。
需要“原子弹”?
  冯骥才发火了。9月16日,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以国务院参事的身份在《南方周末》发表题为《古城岂可“嫁”》的文章。祖籍慈城的冯骥才毫不客气地直言:“宁波慈城与风马牛不相及的凤凰古城‘联姻’,疯了?”
  比冯骥才更着急的还有以“古城卫士”著称的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他和冯联袂在《南方周末》发文对慈城“出嫁”作出激烈回应。阮仪三在《古镇面临险境》的文章中疾呼:“敬告宁波市江北区的官员们头脑要清醒一下,不要成为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罪人而后悔莫及。”
  直接引发两位学者重度焦虑的,正是黄正洋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这句话:“慈城需要一颗‘原子弹’,一炮打响,迅速将其提升为众人皆知的古城,而‘凤凰古城旅游开发模式’,就是政府给慈城投下的一颗‘原子弹’。”
  冯骥才说,这句话炸得他和阮仪三教授“魂飞魄散”。冯骥才认为,政府与凤凰公司合作目的,只为赚钱和发财而已。因为按照双方约定的初步计划,新打造的慈城,3年内要实现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0万人次,5年内每年达80万人次,8年内每年达120万人次。
  冯骥才表示,他不反对古城的旅游,世界所有古城都是游人观光之地。但应该说,当今古城和古村落的旅游已经构成一种对其文化的破坏,因为很少有人去想如何传播它的文化与精神,只想拿文化赚钱。“我为‘嫁’出去的慈城担忧。”他痛心地说,难道一个人文如此深厚、典雅、优美的古城只有一条“出嫁”的绝路吗?
  针对冯骥才、阮仪三的质疑,江北区旅游局长蔡伟杰通过《宁波日报》解释说,邀请凤凰公司前来,是为了借鉴其在景区策划、宣传和营销方面的成熟经验。他强调,慈城保护开发绝非“凤凰模式”的简单复制,以保护古县城整体环境风貌和历史遗存为重点,保留千年古县城原生态风貌,将是慈城保护开发的“主旋律”。
  记者注意到,原定在10月下旬赴宁波市江北区出席首届“中华慈孝文化节”的冯骥才,此间并未在当地现身。
警惕古镇商业化
  透过慈城“出嫁”的争议声,一个不争的事实愈加清晰起来——越来越多的古镇热衷于旅游开发,直接后果便是商业化“侵蚀”原本淳朴的古镇。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江浙一带的古镇相继走上“旅游兴镇”之路,尽管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无序的旅游开发,过度追求商业利益,使一些古镇面临再次被破坏的威胁。学界普遍认为,当年的古镇开发带来了包括旅游容量超载、商业繁荣破坏古镇原真景观;旅游产品雷同,文化资源利用率低;干扰原住社区居民日常生活,阻碍古镇人文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三宗罪”。
  湮没在商潮和拥挤不堪的人流中,游客也很难体验到淳朴的民风和乡土风情。记者在网上搜索发现,不少“驴友”正热捧一份“未被开发”的浙江古镇名单。一位“驴友”无奈地感慨说:“那些开发过的古镇除了人还是人,走过了一街又一街,商铺里卖的还是那些一模一样的蓝印花布、黄酒、粽子、丝绸、蹄髈……这是否还是那梦里的水乡?”
  一些古镇为了吸引游客,增加新的旅游景点,不惜破坏整个古镇原来的格调,新建仿古建筑,甚至是和古镇风格不相符合的建筑,结果显得不伦不类。一些古镇“空壳上市”的现象非常严重,将原先生活在古镇老街的居民全部迁出,再对古镇、古宅、古街进行修缮,然后派出管理人员、经营人员进驻。
  对此,杭州市文化局副局长吴锡根认为,任何物的文化都是人赋予的,物是人非了,文化情境就会变化、迁移,甚至消失。他说,只有充分调动起原住居民保护古镇的积极性,古镇的意蕴与文脉才能真正延续下去。
  值得庆幸的是,古镇的过度商业化开发现象已经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年6月3日,中国百余座古镇的政府、开发商代表和专家学者齐聚位于上海金山的千年古镇枫泾,共商中国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和发展之道。与会代表形成三点共识:要政府主导、民众参与、专家指导;要兼顾民生,使民众成为名镇保护的主体力量;要保护名镇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妥善解决保护与发展旅游的关系,通过保护体现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使人们在感受和体验名镇历史文化氛围的同时,促进旅游业有序健康发展。
  然而,时隔仅仅3个月,慈城的“出嫁”又让年近8旬的阮仪三再次震怒。阮老有句名言:“以前同无知作斗争,尽量从别人手里抢下一点好东西;这几年同贪婪作斗争,让一些人知道,保护历史遗迹不只是为了赚钱。”
  在滚滚商潮的裹挟之下,那种在陈逸飞画笔下所描绘的宁静质朴的江南古镇,似乎真的已成“故乡的回忆”。图为陈逸飞名作《故乡的回忆》。
众议慈城“出嫁”
《安徽日报》署名评论作者蒋莉:现如今,但凡有个物质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被视为招徕游客的至宝,马上拟定计划,下达指标,招商引资,开发旅游。当然也是免不了制定一系列雄心勃勃的接待游客人数目标,不管景点是否能承受得住滚滚人流,青山绿水有无能力消化得了消费浪潮。一切为了赢利,一切为了赚钱。恶性的赚钱模式带来了对古城、古镇、古村落文化的极大破坏,涂抹上的风景依附着急功近利的油彩,盖住了固有的本色,原有的文化渐渐觅不到踪影。
  上海百姓网网友:宁波政府要引入凤凰古城,哎,千年古镇慈城变成了一个纯商业性质的旅游地了,成了凤凰模式,一切都商业化了。我喜欢的是现在这种原始的感觉,纯朴的,可能以后再也没有了。朋友们如果有空的话,大家约好一起再去看看慈城吧。江南最后的,保存最完整的小镇。
  凤凰公司董事长叶文智:我们也会吸取江南水乡建设中过于同质化的教训。近半年来,有关凤凰古城的负面言论确实多了,但我认为是制度管理方面的问题,比如市场成熟过快,景区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供水、供电、城市排污等都无法跟上。至于慈城项目的具体经营方向,目前还在多方面考量中。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